难忘的那些人和事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疫情来袭,龙陵县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纷纷投身到抗击疫情工作中去,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他们身份各有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他们用最执着的坚守、最无悔的信念,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瞬间、感人画面……
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护神”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及时监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义务;现在村里和群众都需要我,奋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是我应担的责任。”龙山镇杨梅山村的党员医生杨丽仙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她的诺言。
一件白大褂、一个医用口罩、一根温度计、一本体温登记本便成了杨丽仙的“战斗武器”。由于需要测量的人员多,比较分散,她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每天两次的上门体温监测,居家隔离观察对象户和乡亲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请放心,我们都不外出,不给政府添麻烦、添乱,现在我身体很健康,杨医生你要自己保重身体啊!”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包括杨丽仙在内的乡村医生放弃了春节假期,保证村卫生室实时开放,以应对突发情况。翻了翻杨丽仙随访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返乡人员的回家日期,就学务工地点、体温和体征情况。
“乡村医生是每一个村庄的健康守护者,更是一个村庄的强心剂,乡村医生的坚守能更好地安慰村民!”杨丽仙在入户为居家隔离观察对象户进行体温监测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在指导消毒、参与排查等繁忙的工作中,她没有中断健康教育,不时引导群众科学看待疫情,正确进行防护,不信谣,不盲目,在疫情防控上少走弯路。
直面疫情,放弃休息、24小时随时待命,或忙于入户测量,或昼夜坚守在健康检测点,……杨丽仙只是“疫”刻不停的乡村医生们的一个缩影。就是这样一群接地气的“白衣天使”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心筑起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村庄里的防疫“瞭望哨”
春节里,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村子里年味浓浓。龙新乡荆竹坪村监委会主任黄加荣原打算陪陪家人,带着孩子去拜拜年,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个安稳年。正是大年初一这天中午,其收到了一条疫情防控紧急通知,便急匆匆地赶回村委会投入到了抗击疫情战斗中。
作为荆竹坪村三关党支部书记的他第一时间主动请命参战,大年初二早上,组织党员干部在村道路口设置健康检测点,带头严把出入口。面对部分不明情况群众的质疑、指责,其一遍遍耐心解释,用微信群广泛宣传,并深入村组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及时疏散各村民小组聚集人群。
龙新乡荆竹坪村下片大场组和黄家组,毗邻德宏芒市,其交界处是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为此,家住下片黄家组的黄加荣带头组织当地党员群众,在该村通往芒市的重要地段三关片区设置健康检测点,坚守全村乃至全乡的西北入口,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为解决检测点物资不足、取暖燃料不够的问题,其还把自家仅有的一拖拉机干柴捐献给了该乡黄草坝健康检测点的工作人员,给他们送去温暖,也带动了党员群众出钱出力,共筑抗疫“铜墙铁壁”……
正是有了这些最基层的“红色卫士”,有效地防范了疫情扩散的风险,用责任与忠诚为广大村民守护着一方净土。
当亲情遇上疫情的“新爸爸”
“宝宝,爸爸想你了,你和妈妈还好吗?”这是龙陵县公安局龙江派出所民警文恩福在卡点寒夜与妻子女儿视频对话的场景。电话那头,妻子有说不完的担忧,电话这边,丈夫报喜不报忧。
“新爸爸”文恩福守卡
1月11日,初为人父的文恩福担起父亲的角色。换尿片、喂奶粉、洗澡这些事情都由他完成。1月21日,文恩福接到疫情暴发的归队急令,面对刚出生10天的女儿和需要人照顾的妻子,文恩福尽管万般不舍,毅然决定返回单位。
为让妻女得到照顾,文恩福决定,将妻女送往400公里外的巍山县请岳父母照看。临别时,妻子千叮咛万嘱咐:“疫情风险大,我和宝宝等着你。”带着妻子的嘱托,文恩福当晚就返回单位,直奔“疫”线,出警、排查、值守、调处,哪里繁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有人问文恩福,刚当10天爹就往“疫”线奔,图啥?文恩福干脆地回答道:“疫情来临,返回岗位绝非我一人,别人能做到,我为何不能?我不为别的,只为辖区无疫情。”返岗后,其一直坚守马家田卡点,并接处警40余起,排查往返疫区人员100多人,将5名来自疫区人员送至隔离点,开展疫情防控宣传10余场,调解纠纷5起。
文恩福始终觉得与妻女的暂时分开是值得的,文恩福说,不知道幸福感与成就感哪一个更大,他只知道,两者对于他都很重要。
咽喉重地的“巾帼丽影”
在碧寨乡三江口卡点,入党誓词掷地有声,三江口堵卡点临时党支部宣布成立了,乡组织委员董娇是党支部唯一的一名女性正式党员。1月28日,董娇主动请缨到设施简陋、人员匮乏的三江口卡点执勤,对红勐公路来往车辆及人员进行摸排。“三江口是进入碧寨的咽喉重地,身为碧寨乡的干部,尤其我还是一名碧寨人,我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守住进乡防线,守护健康平安的碧寨。”董娇顶着烈日,在卡点为过往人员检测体温时铿锵有力地说道。
三江口为沿江路段要道,流动人口多,人员往来比较频繁,是阻断疫情的重点防守区域,也是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之地。1986年出生的董娇,女儿还不满四岁,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是疫情面前,作为党员,这更是我的职责。”她坚定地说。在怒江岸畔飘扬的党旗下,挥汗上阵夜以继日的14天,其身影成为三江口卡点上一道亮丽的巾帼风景,以女子之身,行护国为民之壮举;以巾帼之力,行先进党员之职责。
董娇只是“疫”往无前的“红色娘子军”之一。在疫情面前,乡村女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投身战斗,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丰富内涵。
本报通讯员 杨文华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