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力推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来源: 云南网 阅读:
记者从4月8日举行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省持续聚焦深度贫困,举全省之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全力推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6年7月,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沪滇、粤滇扶贫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部署,全力推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在承接、转化、精准上下功夫、求实效,在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上提水平、求创新,全面开启了扶贫协作的新征程。
几年来,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倾力帮扶下,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向更精准、更广阔、更务实方向发展。我省相关州市及县与上海市15个区和广东省珠海、中山、东莞3市主动对接,88个贫困县与东部开展“携手奔小康”活动。2016年以来,上海市和广东省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33.0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27个,帮助37.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动员上海、广东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协作,上海社会各界捐赠资金6.1亿元,广东捐赠资金5.68亿元。
随着沪滇、粤滇产业合作持续优化升级,两省市先后在我省援建394个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以智力帮扶加速推进,几年来,上海市、广东省选派244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省开展智力帮扶,为加深两地间交流合作架起了“连心桥”。随着劳务协作稳步推进,在两省市帮扶下,我省17.92万贫困群众实现转移就业。随着结对帮扶深入拓展,我省439个乡(镇)和上海、广东277个镇(街道)结对,710个贫困村与490个村(社区)结对,2500个贫困村与1993家企业结对,205个贫困村与208家社会组织结对,315所贫困县学校与310所东部学校结对,241家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与东部支援省市241家医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上海、广东跨山海、聚深情,为云南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助力,今年以来,两省市聚焦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目标任务,聚合优势资源、集中精锐力量攻克最后堡垒,为推动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注入更大动力。
今年以来,上海和广东大幅增加对我省产业扶贫和劳务协作的力度,截至3月底,上海、广东到位协作资金44.21亿元。这些资金的60%以上用于我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劳务协作,争取把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上海、广东和云南还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采取包车、包机等方式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精心组织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返岗就业。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地区,更是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中的“上甘岭”。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截至目前,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3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我省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制定实施了3轮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3年行动计划。按照“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3种类型开展示范创建。截至目前,省级累计投入41.3亿元,整合各类资金267亿元,创建了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2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12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了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示范村镇,推动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凸显了示范创建工程助推脱贫、服务大局的定位和作用。
在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我省坚持扶贫和扶志、扶贫和扶智“两个结合”,注重发挥好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下大力气改变“直过民族”安贫乐道、固步自封的现状,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宣传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抵制陈规陋习,拔除“等靠要”思想穷根。围绕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步我省还将持续增投入、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把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办好。(记者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