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西盟: 产业“蝶变”带动阿佤人民再唱时代新歌
来源: 新华社 阅读:
说起普洱市西盟县,耳边响起的是《阿佤人民唱新歌》。时隔50余年,熟悉的旋律歌唱的是阿佤人民的新生活。
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安居房、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种养殖基地......走进普洱市西盟县的村村寨寨,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产业遍地开花、生活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
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博航。(2018年摄)
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长期以来,西盟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单一、市场化程度低。2014年西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7亿元,共有贫困村34个、贫困人口9230户315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为1913元,贫困发生率32.57%。
产业扶贫怎样“扶”?西盟县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推进“5+X”产业扶贫、“四个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和“六个联结”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种植、养殖等产业带动,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
选好“种”
“以前没有什么产业,只种些水稻和橡胶,现在有了无筋豆产业以后,我家3亩地可以换季耕种,不让土地和人闲下来。种出来的豆子也不愁销路,每季豆子收完就能按时拿到豆款。”勐卡镇莫美村二组村民娜英说。
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2019年12月摄)
西盟县99.9%为山区,精准选择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中蜂、米荞、咖啡和冬春蔬菜等为特色产业,构建“5+X”产业发展体系,厚植产业发展根基。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群众销售渠道的后顾之忧。
育好“苗”
“过去我们种甘蔗、种田都是靠天吃饭。今年干旱,如果不盖膜的话我们家甘蔗是不会出苗了,盖了薄膜甘蔗才长得好了,明年我家甘蔗要丰收了。”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村民扎妥说。
由于生产技术低下,长期以来西盟县茶叶、甘蔗等主导产业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西盟县积极补齐贫困户农业生产的科技短板,集聚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撑能力。
西盟县勐卡镇莫窝村莫窝茶厂。(2020年3月25日摄)
“取得了有机茶园证书(国标)以后,我们茶厂的有机茶价格稳定在了360元至400元之间,远远高出当地生态茶的价格,并且开始有了稳定的客户群。”西盟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扎戈说。茶产业是西盟县农业特色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有机茶园的创建,将原来的生态茶转换发展为有“身份”和“地位”的有机茶,全面提质增效,增加茶农收入。
结好“果”
“以前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现在项目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在家就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二组的“90”后小伙岩枪说。岩枪曾长期外出务工,2018年回家探亲的岩枪听说家乡引入了云南丁氏蜂业有限公司,有着多年养蜂经验的他进入公司学习专业养蜂技术,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西盟县勐卡镇中华蜂养殖基地。(2019年2月摄)
近年来,西盟县引入云南农垦集团、昌裕糖业、三江并流农业、云南丁氏蜂业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33家,在“强产业”“带农户”上下足功夫,让农户生产融入到西盟县产业发展链条中。
2019年,西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7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4.5倍达到10554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7%,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下一步,西盟县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加快发展壮大养殖业规模,培育壮大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将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艾嘎、邹伟琦)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