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碧水蓝天生红利 绿水青山留乡愁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炎炎夏日,昌宁县城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河畔路边,到处都能看到绿树成荫、鲜花绚烂。傍晚时分,天和医院的几名护士从医院下班后,沿着医院旁的小河,一边走一边聊着:“前几年刚来这里上班时最怕夏天了,一到夏天这小河简直就是‘龙须沟’,臭得受不了。这几年的治理后,现在不仅不臭了,还通过绿化美化后成了一道风景,每天从这里走着上班下班,心情舒畅得很。”
几位护士走过的小河叫大沟桥河,是穿昌宁县城而过的右甸河的一级支流,长度1.59公里。由于河流流经区域为老旧小区和分散居住居民区,沿河两边的排污管道不健全,污水无序排放,一度时间大沟桥河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污染。2014年11月,昌宁县结合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对河道进行工程治理,在河底铺设污水管网2650米。截污工程实施后,沿河两岸居民排出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管网,有效净化大沟桥河水质。同时,通过与其他大小河道一起,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巡察检查,加强宣传教育,使臭水河终于变成了风景河。
这条小河只是昌宁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昌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妥善处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驰而不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防治与发展并联、治理与发展并举”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云南最美县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同频共振,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镶嵌于3888平方公里土地,用“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的乡愁家园,诠释“昌宁”昌盛安宁的内涵。
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持续传递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优良率、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绿色建筑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县域环境质量、用水总量控制等均达标或超额完成。
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化方向,以绿色经济实现“生态资本”向“富民资本”转变,生态经济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坚持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优先发展绿色GDP,绿色GDP占比连续5年超过98%。
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立体空间”,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昌宁县城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通过验收,全县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学校23所、市级生态村119个,县幼儿园被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
始终紧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湖长制、实施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不断强化生态底线思维,持续宣传引导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渐成共识,2019年公众生态文明创建满意率达92.84%,普及率达到92.35%。
据了解,昌宁县将直面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坚持“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磁力加快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云南最美生态城市,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红利”全民共享,夯实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融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昌宁模式”。(吴再忠)
责编:刘自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