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龙陵非遗展厅:文化记忆 魅力无穷

发布时间: 06-22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本刊特约撰稿人 徐静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生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见证。在龙陵,就有一个新建成的向市民免费开放的非遗展厅,尽显文化记忆。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龙陵非遗展厅建在县城的东坡森林公园上,四周绿树成荫,亭台楼榭与大自然完美融合。整个展厅以沪滇协作项目签约的三个本地合作社的手工艺产品为主线,由综合展示区、平达乡黄连河傈僳族刺绣合作社展示区、木城乡乌木寨太阳花刺绣合作社展示区、勐糯镇傣韵织锦合作社展示区和沪滇协作成果展示区五个部分组成。各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龙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沪滇协作非遗成果,同时精选了龙陵县多个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出图片、实物150余件,内容涵盖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龙陵既有傈僳族的《篾葛调》、阿昌族的《情歌》这样灵魂般的放歌,也有阿昌族的‘蹬窝罗’、傈僳族的‘刮欠’、傣族的‘嘎光’、彝族香堂人的‘窝者’,这样与天地对话的生命演绎,还有傣族马腿琴、傈僳族乐器‘睦呱唔滴’‘萨片麻姑’和彝族小三弦这样从远古传来的天籁之音,更有平达乡黄连河村的傈僳族服饰、木城乡的傈僳族刺绣、勐糯镇的傣族织锦、象达镇的‘人面竹纸伞’和木雕、龙江乡群艺刺绣、镇安镇土陶制作工艺、龙山镇土布制作工艺以及黄龙玉雕绝技绝活等,这些文明进程的鲜活足迹成了历史发展的见证和龙陵人创造力的精神源泉。”龙陵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推进,以及各种文化的交融,龙陵的非遗文化资源有的已经面临着危机。沪滇两地党委、政府坚持中央关于实施东西扶贫协作战略的统一部署,围绕帮扶地区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问题,坚持精准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把非遗项目作为特色产业进行培植,在平达、木城、勐糯三个乡镇实施民族工艺品加工项目,并在县城建成非遗展厅进行集中展示,便于人们认识非遗、走近非遗、保护非遗。”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服饰习俗传承人余照娣刺绣技术娴熟,问及刺绣传承,余照娣说:“我从小就喜欢这门手艺,作为传承人,我想把我们的刺绣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它发扬光大。”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自龙陵非遗展厅开放以来,已经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看,大家深深陶醉于这些满含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岁月记忆、生活痕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里。正在展厅里参观的市民杨恩智表示:“通过参观,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非遗。这些技艺很多是古人留给后代的纪念,像草鞋、鱼笼、织布、鞋垫、油纸伞、乐器、服饰等,不仅充满岁月的深情和民族特色,还唤醒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记忆,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近年来,龙陵县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全县先后开展了非遗资源普查、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完善了传承人的管理制度;适时举办培训活动、展示非遗成果;建设非遗传承馆、传习所;打造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出版发行优秀文化产品,创作了大量文艺精品;对传统的一些手工艺进行创新提升,并且推向市场。截至目前,龙陵县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5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有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这些非遗文化,都是龙陵各族人民用浓墨重彩“画”出来的“龙陵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文化保护与传承永远在路上,需要人人参与,才能持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蒋建国ccc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