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廿三年 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
来源:新华社
这是6月12日拍摄的香港维港夜景。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新华社香港6月29日电题:回归祖国廿三年 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
“七一”将至,庆祝回归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维港两岸主要建筑物上空,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夺目。23年前,香港重回祖国怀抱,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23年后,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行将出台,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安全保障,香港踏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尽绵薄之力宣讲香港国安立法意义
香港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痛感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混乱,认为根源之一在于对国家宪法、香港基本法认识不足,于是组织起来撰写文章宣传宪法、基本法。
“我们有近200位成员,核心骨干50多人。从2017年底到现在,我们已经发表了几千篇文章,我自己都有500多篇了。”说这番话的是陈晓锋,一位勤奋而又勇于发声的法学博士,香港青年评论员组织“就是敢言”的执行主席。
仰头回想了一下,他再次肯定:“对!从博士毕业后一直坚持写,香港《文汇报》每周一篇,《信报》每月一篇,还有很多给网络平台的文章。”
这是香港维港岸边商厦上打出的“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广告牌(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陈晓锋和他的同伴多数有法律背景。在他们看来,要保障“一国两制”走得坚实,法治基础必不可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对中央制定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极表赞成,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阐释国安立法意义,驳斥别有用心的歪曲。
他和同伴们组织了一个国安法宣讲团,不仅联系了一个固定会场每周宣讲,还主动到香港各区进行宣讲。
“最骄傲的是为近100位校长和老师宣讲。”陈晓锋说,他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讲起,讲内地科技的发展,讲互联网、人工智能,再联系基本法、香港国安立法,讲香港的未来。“效果很好,好几位校长联系我去他们那里讲。”
“我们也在寻求更适应青年的方式,拍视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他告诉记者,他自己经营着“晓锋说”社交媒体账号,最新一期内容是请一位空手道选手进行对谈,讲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办班、创业,给香港青年传递正能量。
像陈晓锋这样自发、主动、积极为香港国安立法发声的热心人士还有很多。冼国林,《叶问前传》电影出品人、咏春拳传人,就是其中一位。
“全国人大的决定公布当天,我给好几位朋友打电话,一句话‘我的愿望实现了’!”冼国林对记者谈起当时的情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在香港中环拍摄的“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广告牌(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修例风波”期间,香港“黑暴”横行。愤恨之下,年逾六旬的冼国林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冼师傅讲场”,剖析事态,分析形势,有理有据驳斥乱港分子的歪理邪说。
冼国林的“讲场”没有以“力”服人的霸道,有的却是以“理”服人的春风化雨。他在一期节目中就曾呼吁:中央应将国家安全法在香港实施,应在港设立专门机构,惩治乱港分子!
“冼师傅讲场”在视频网站上的订阅数已达12万。在他最新几期阐释香港国安立法意义的“讲场”评论区里,夸奖、感谢的留言令人感动,更令人振奋:“好多谢您尽心尽力为香港”“好好的一个香港变成今天这样,真可悲。支持香港警察,严正执法,还香港社会繁荣安定”“多谢冼师傅辛苦找资料,解释给我等普通市民知道”。
在众多热心人士积极发声的同时,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主动为香港国安立法建言献策。其中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各级政协委员,有立法会议员、商界和教育界人士,还有不少法律界人士。
记者获得一份香港退休警官任达荣和退休裁判官黄汝荣联合撰写的意见书。在“修例风波”期间,黄汝荣积极发声反对“黑暴”,制作了多集系列视频,从法律角度批驳反对派混淆是非。
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公布后,他为之振奋,与老友一起悉心研究,形成了一份内容翔实的意见书交给有关部门。意见书以严谨、细致的法律语言,从国家安全法、执行机构及执法、司法、支援法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字里行间,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佩。
“香港国安立法对爱国爱港力量是一个巨大鼓舞,意义重大。”黄汝荣对记者说,“我们愿尽绵薄之力,帮助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未来在香港顺利实施。”
真金白银给香港未来投下信任票
“国安法对香港未来好不好,楼市走势可以说明问题。”施永青是香港房产中介机构中原集团的主席。在他看来,身体比嘴巴诚实,“买不动产就是给香港未来投下信任票,是用真金白银投票”。
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公布以来,香港楼市平稳,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那几天新盘销售很旺,还带动了二手市场,属近月罕见。”施永青分析说,这里面有很大原因是很多人相信,国安法实施以后香港将重回稳定,有条件发展得更好。
这是在香港中环拍摄的“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广告牌(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有了国安法,搞破坏那批人就不敢再那么放肆了。”施永青找过不少人了解想法,他自己也很注重观察和分析。“你看,国安法的消息出来以后,反对派尽管还在号召搞什么‘遍地开花’,但参加的人很少,搞不起来了嘛。”
他认为,经历了“修例风波”,香港民众认识到了社会混乱给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厌恶“搞事”的人,支持香港国安立法带来震慑作用。“重回稳定以后,香港还是一个宜商宜居的城市。”
说起香港国安立法的稳定人心作用,50岁的瑞士人安德龙深有同感。三年前,他来到香港从事金融咨询工作,那时他认为香港稳定繁荣,充满机遇,而且生活便利。然而,“修例风波”的连串暴力事件让他一度想要离开香港。
在香港上环文化广场,“香港再出发大联盟”部分发起人在一起打气加油(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我们金融行业一直都在寻找稳定的市场,我们需要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营商环境。如果不是这次有了全国人大的决定,我几乎都要下定决心离开香港了,我无法留在一个面临着恐怖主义和‘颜色革命’威胁的地方。”安德龙说,他希望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实施后,香港能够尽快恢复和平和法治。
“可以说,香港获得了新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德龙说,作为连接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桥梁,香港未来能够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并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者将对香港更加有信心。“我也愿意继续留在香港工作和生活。”
未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凝聚人心
“我在中东地区长大,动荡、恐怖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我。我喜欢香港这个安全的城市,没想到去年又感受到了那种暴力带来的恐怖。”从事珠宝行业的伊兰来自以色列,已在香港生活18年,娶妻安家,有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让他最不能容忍的是“黑暴”对孩子的威胁。有一次,开车接送孩子时,他遭暴徒堵截,车辆险些被暴徒投掷的杂物砸中。“为了保护家庭和下一代,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从那以后,他多次主动参与清理路障和清除涂鸦的活动。
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公布后,伊兰深表赞成:“自由社会和健康营商环境都以安全和法治为基础。香港国安立法有助于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保障市民的权利和自由。”
对某些西方国家的指责,他认为只能说明他们的伪善。“每个国家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措施,以色列有,美国有,西方国家都有。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在香港为什么不能有?他们就是双重标准。”
伊兰相信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正式实施后,香港一定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我爱这座城市,我希望这里早日恢复她的魅力。只要是真的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这么期望。”
这是在香港拍摄的“重建家园”广告牌(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东方之珠”蒙尘一时,终究会被荡涤一新。23年前,众多西方媒体曾迫不及待地给即将回归的香港签下“死亡证书”。23年过去,香港经济自由度、法治基础、国际竞争力根基犹在,创新活力日新月异,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愈加稳固。展望未来,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的护持下,喧嚣混乱必将过去,香港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人心往回拉,一步一步去做。”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陈勇表示,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将奠定香港重新出发的基础,未来爱国爱港力量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凝聚人心上。
“现在大家心气很足。”陈勇说,“无论是派发口罩还是征集支持国安法签名,大家都抢着去。”
他介绍说,董建华、梁振英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特区前行政长官牵头成立的“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已做了很多工作,重点之一是推动香港社会保经济、保就业。“我们开了多场咨询会,推动企业保就业。这方面尤其得到了中资企业的大力支持,他们带头承诺不裁员,起到了标杆和示范作用。”
在港直接和间接雇员达3万人的中国海外集团是香港最大的工程建设企业之一。集团副总经理冯海洋告诉记者,在特殊时期,中资企业一定要发挥稳定作用。他们一方面确保不裁员,另一方面抓紧复工复产,目前在建工程绝大多数已抢回了被疫情耽误的进度。
这是在香港拍摄的“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车体广告牌(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修复社会裂痕,争取人心回归,青年工作是重中之重。
“再出发大联盟专门建立了一个平台,为疫情下香港青年寻找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陈勇说,香港经济受到疫情打击,商界对接纳曾参与“修例风波”的青年也有疑虑,但青年是香港的未来,要帮助他们找到出路。
“我们推动香港本地企业设立实习岗位、临时岗位,让青年获得职业经验。疫情缓解以后,还会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对接,给香港青年争取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也让他们感受内地广阔的发展机会。”陈勇说。
陈晓锋以亲身经历说明,爱国情感既来自于五千年绚烂文化的自豪,也来自于对内地发展的认同。他自己就在深圳创业。“那种创业氛围,那种勃勃生机,让你深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自豪。”
正像陈晓锋为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所创作歌曲中所写的:“诞生于震撼风云时代的变革,眺望维港回忆狮子山下,世纪变幻许多故事在此出发……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只有融入国家才有大的胸怀和格局。”
正如来自以色列的伊兰所说:“希望香港整顿教育系统,让下一代了解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明,认同自己的祖国。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尊重。”
新华社记者王旭 方栋 郜婕
责编:冉懦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