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赋能施甸 群众奔小康劲足路宽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一场虽跨越千里却同心同德的沪滇扶贫协作在水墨施甸铺开,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全面覆盖施甸县所有乡镇以及深度贫困村。
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就业难、村庄亮化等老大难问题,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短板,人民群众素质逐步提高,农民变工人、农民当老板……一个个“沪滇协作为施甸赋能、百姓人家奋进小康劲足路宽”的精彩故事在施甸真实呈现。
沪滇协作赋能中药材企业
积蓄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池
来到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扶贫明星企业”的保山市嵘煌药业有限公司药食同源食品生产线,透过车间玻璃窗户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对九蒸九制后的黄精茶饮进行称重、装袋、真空打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推进,一排排产品整齐摆放。
保山市嵘煌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中药饮片加工、药食同源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中小型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嵘煌药业办公室主任李玉英介绍道:“公司现有员工52人,项目全线运营后各类管理人员达120人,基层生产加工人员500人。”
47岁的潘秀珍原本住在山背后的永保村独家村组,去年1月,她家搬到离嵘煌药业不远的艾家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初加工车间,潘秀珍一边对黄精进行分拣,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地,搬到安置点后,地也没了,也不知道做什么才能挣到钱,每天都很着急。后来,听说旁边的嵘煌药业要招工,招工对象还主要是针对我们这些搬迁户,我就连忙跑去应聘,没想到还真应聘上了。现在每天的工作就只需要把这些中药材分拣出来,既简单又轻松,最重要的是这比之前种地的收入要高得多,而且离家近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真是好处多得说不完。”
在水长乡平场子村月牙塘自然村的长乡中药材种植沪滇协作示范园内,嵘煌药业公司技术员正在讲解示范红芽大戟第一次移栽的技术要领。“长乡中药材种植沪滇协作示范园占地130亩,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支持下,实施育苗大棚11000平方米,培育黄精90万株、玉竹120万株、红芽大戟23万株,可移栽700亩。项目建成后,由水长乡政府委托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发起成立稻母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并负责经营,再由合作社与保山嵘煌药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嵘煌药业公司承租种植基地,按投资额10%给付租金,所得收益60%用于水长乡永保、大山脚两个深度贫困村壮大村集体经济,40%用于扶贫产业发展滚动基金,积蓄起健康长久的富民基金池。目前,嵘煌药业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在适宜种植乡镇发展种植示范基地,以示范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以村为单位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由公司提供种苗,负责技术指导,订单保底收购,以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带动群众通过出租土地、到基地务工、发展种植增收致富。”办公室主任李玉英说道。
沪滇协作助力“六稳六保”
创业就业增富效应明显
沪滇协作助力施甸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与施甸共同肩负起服务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时代使命,多个转移就业项目同时按下“启动”键,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为当地人民福祉凝聚优势、凝聚力量、贡献力量。
7月3日,家住县城小高层安置区的杨丽仙一大早就来到施甸县“第一扶贫车间”,和工人们学习充电器组装技术,在技术员和工人的指导下,手脚勤快的杨丽仙很快就学会了充电器的组装。她告诉记者,今天先来车间试一下手,学会了打算来车间上班。
施甸县“第一扶贫车间”现建有耳机生产线12条,主要从事耳机、电池、数据线、蓝牙音箱、蓝牙耳机、充电器等电子产品的生产,车间工人工资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目前,共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242人就近就地就业,月平均工资在1700元以上。
“扶贫车间位于小区内,务工更便利,形式更灵活,群众既可以到扶贫车间上班,也可以将材料带回家加工。”施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殷绍刚介绍,为了激励到扶贫车间打工的群众,根据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对连续在车间就业半年以上的员工,每人还将发放1000元的稳岗补贴。
从旧城乡大田坝村搬来县城小高层安置区的老王说他们一家原来生活在乡下,主要靠种玉米、豌豆等农作物生活,算是靠天吃饭,如果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除去一家人生活开支几乎没有结余,每到这种时候总会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不得不四处找亲戚给孩子借学费。搬入县城小高层安置区并到车间工作后,家里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和妻子在扶贫车间上班,年迈的母亲也可在闲暇之余制作锡箔纸,每月每个人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放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增收脱贫指日可待。”老王说道。
据了解,除了让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外,施甸县还组织开展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会13次,提供就业岗位4617个,帮助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享受就业岗位,成功签约人数共46人;积极开发沪滇劳务协作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004人。
沪滇协作助力旅游扶贫
山邑百姓枕花欢笑迎小康
姚关镇山邑社区,自然风光优美,水资源丰富,远近闻名的野鸭湖、火仙山坐落于此。
这里,曾以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山邑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组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2018年,沪滇扶贫协作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投入了沪滇扶贫协作专项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新建停车场、公共厕所、污水管网、旅游栈道、绿化景观、休闲凉亭和旅游标识系统等,极大地改善当地交通设施和旅游环境,增强旅游区的辐射范围。同时,投入沪滇扶贫协作专项资金用于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当地农家乐、民宿、游船观光、小龙虾养殖等,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收入,吸纳本地建档立卡劳动力就近就业和销售农特产品。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让湖畔的山邑百姓枕花欢笑迎客、迎福、迎富、迎小康。
家住山邑社区红祥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沈银美原来在德宏瑞丽一带做小买卖。“一个人在外做生意难免会想家,才听说家这边的山邑社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本地农家乐,我就回来了。看着家乡的发展变得那么好,我对自己的生意发展充满了信心,于是我特意到盈江学习傣味厨艺,回来后就在野鸭湖畔开了一家傣味特色小店,生意还不错。今年,为了扩大经营范围以及更好地服务游客,我又花了7600元和村民租来房屋,开起了香泰园农家乐,主营傣味餐饮,同时在自家房屋里兼营民宿,扩大经营后,我还聘请了一个厨师和两个小工,去除工人工资,每年应该能赚两三万元。这都要感谢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好政策,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最近又到了荷花盛开的时节,欢迎大家到我们这儿来旅游观光。”
2019年11月野鸭湖湿地被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景区。沿岸的农家乐、民俗馆面向野鸭湖,依山而建。河道上,一道道景观石桥将农家小院与野鸭湖连在一起。盛夏,山邑社区野鸭湖的千亩荷花竞相开放。赏荷花、吃荷叶宴、住农家旅馆、泡火仙山温泉、捉鱼摸虾……来自市内外的游客密集打卡野鸭湖,体验人间烟火味。据了解,2019年山邑社区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来野鸭湖玩,除了赏千亩荷花盛开的美景,一定要到荷塘小苑尝尝这美味的荷叶宴。”来自隆阳区蒲缥镇的杨大姐和几个姐妹刚游完野鸭湖准备吃早饭。
在野鸭湖观景区观光大道两旁,沪滇帮扶的小餐饮车依次摆开,凉拌豆粉等特色小吃味美诱人,工艺草墩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游览栈道上,游人依栏拍照,将野鸭湖的山水田园风光通过网络与朋友们分享。火仙山下,20个帐篷酒店星星点点分布在山脚,游客们泡过温泉,夜宿帐篷酒店,呼吸清新的空气,仰望浩瀚的星空,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
沪滇协作还在继续,施甸县将继续加强与闵行区的沟通对接,通过深层次交往交流,学习借鉴乡村振兴工作经验,精准开展补短板项目,争取东部更多的优势资源落地施甸,以观念促脱贫、以技术引发展、以真心铸真情,全面推进施甸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刘自明 施媛媛 张一红)
责编:刘自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