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幸福同心圆——沪滇协作筑起施甸贫困群众小康路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施甸县城全景 瞿柯楠 摄
上海与施甸,一个位于地图的右边,一个在地图的左边,奇妙的机遇将二者相连,碰撞出神奇的“化学反应”,演绎着虽隔千里,却时空相连的情谊。
自2017年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施甸这个曾经“无力脱贫”的西南小县城,脱贫奔小康的劲头从无到有。闵行干部凝心聚力,敢拼会赢促脱贫,在他们的带动下,施甸脱贫的源头活水被搅动起来,闵行施甸一道齐心协力,用一个个造血式的帮扶事例绘出了幸福奔小康的同心圆。
沪滇协作给施甸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生活一天天变好,幸福指数一天天提升,沪滇协作让幸福生活伸手可及、触手可得。
家门口就业,拥抱稳稳的幸福
施甸县有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搬迁户5576户23554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数量,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平台,施甸县积极以扶贫车间为依托,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解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问题,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施甸县城内的小高层安置点,楼上是家,楼下既是停车场,也是施甸县“第一扶贫车间”。走进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一字并排坐着,有序地工作着。
40岁的王朝兰正在对出口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耳机进行人工检测,她手脚娴熟地在包扎成一捆的耳机里翻来翻去仔细查看。“这个是第二道检测,通过机器检测后,再由工人查看外观淘汰次品。”保山大华海瀚科技公司主管邓家柱向记者介绍道。
之前,王朝兰因孩子上学、老人生病致贫。经人介绍,她来到这里上班。出门下个楼梯,就能到车间上班。“虽然公司安排了岗前培训,但手比较生,动作也比较慢。后来,公司安排了主管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教授,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快速掌握了生产加工要领。工资在1700元的底薪之上计件,我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多元呢。”说到扶贫车间上班的经历,王朝兰开心地说着。
在这个宽敞明亮的车间里,还有许多像王朝兰一样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金义电子扶贫车间里,家住康乐小区的董其菊正来交头天带回家加工制作的磁环线圈。金义电子公司主要从事用于变压器、电子元件等产品的磁环线圈加工。
从事磁环线圈加工制作,操作简单、不分年龄,公司采取集中制作和分户订单的方式,一部分工序加工,工人可选择到车间集中制作,也可以领取制作材料回家制作,只需将成品交到车间即可获得相应报酬。
“原来我一直在广东打工。现在好了,家搬到安置区后,安置区还建起了扶贫车间,车间里制度十分人性化,管理宽松,我们在工作的同时还能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再也不用奔波作‘异乡人’了。原来幸福的日子就在家门口!”
企业带动就业,感受增收的幸福
保山市嵘煌药业有限公司的黄精加工生产线,工人们正在将经过九蒸九制的黄精进行称重、装袋、打包。
为打造中草药产业链,依托沪滇协作项目在姚关镇和水长乡实施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完善中草药种植基础设施。这不仅有效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而且有效提升了施甸中草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极大地拓宽了中草药的销售渠道。
来自旧城里嘎村的自建香,今年35岁。身穿工作服,头戴蓝色工作帽凸显了她干净利落的形象。记者采访她时,她正一丝不苟地对黄精进行出厂前的包装。“你们看看,这些都是我做好的黄精袋泡茶!”自建香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家做农活,又辛苦收益又少。因为孩子到水长读书,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我就到嵘煌药业应聘,原本没有技术的我们在公司不仅学到了一门技术,还感受到了嵘煌药业浓厚的药文化,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在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现在,自建香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能包装800到900包黄精袋泡茶,除了包吃住,一个月还能挣到2100百元。“感谢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必须好好干。”自建香激动地说。
坐落于施甸县水长乡平场子村月牙塘自然村的水长乡中药材种植沪滇协作示范园,培育着黄精、玉竹、红芽大戟菊花等中药材。62岁的胡自焕正在给要移植红芽大戟的土地浇水。
家住小官市九条沟村的胡自焕没有什么事都是在示范园里,除了浇水,给中药材拔草、施肥看护都是他们的工作。“要是有事的话骑着车就能回家去,在这里上班既轻松又方便。看着中药材从出土到成长,从种子到树苗,在自己的劳动下看到茁壮成长的中药材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心里满是幸福的感觉。”胡自焕乐呵呵地说着。
保山嵘煌药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获得了省市一级的肯定。2019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扶贫明星企业”,同月,被保山市扶贫开发办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组织。”
生态促就业,见证充满活力的幸福
正值姚关镇山邑社区野鸭湖荷花盛开的季节,前来打卡游玩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独特,近些年来,山邑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原来光靠农业,我们村民的收入并不高。”山邑社区负责人说,“自从启动了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后,有效带动了90户3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推动山邑社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档提速”。
顺着进入野鸭湖的道路走上几十米,售卖野鸭湖特产的餐车、摊点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荷花、荷叶茶、小龙虾、生态鸡蛋、草墩”等众多农特产品不仅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点缀着微风轻吹的野鸭湖。
野鸭湖山清水秀,这片山水承载着山邑人的希望与未来。2018年,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野鸭湖扶贫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设施和旅游环境,增强了旅游区的辐射范围。
野鸭湖旁的一家民宿主人刘茂达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去小坐,品荷花茶,看野鸭湖风景。2013年因为自身原因,刘茂达被评为贫困户,他心有不甘,有胳膊有腿,守着好山水,怎么还成了贫困户?在社区的带动下,刘茂达开起了民宿,并将自家的大院子以每年两万元的租金租给了乡邻办农家乐。2019年,他成功地摘去让他羞愧的“贫困帽”。
沾了野鸭湖的光,尝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甜头,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燃的日子让刘茂达觉得,乡村旅游迎来了新曙光,活力满满的新生活让日子充满期待。
山邑社区依托山水资源带来的旅游优势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以旅游为引领的发展新模式,释放旅游经济热情,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人才支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在沪滇协作项目帮扶下,“沪滇”二字带来的不只是一个个人的思想转变,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一个县城的华丽蝶变。它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印刻在每一个施甸人心中。
清澈透亮的水面上,大片碧绿的莲叶正舒展身躯,朵朵荷花点缀其间,来往的游人穿梭栈道,白墙青瓦高低错落,一条幸福的施甸大道正向人们展开。
本报记者 施媛媛 刘自明 通讯员 张一红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