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腾冲百年烟火(一)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从丽江永胜经大理过保山,汽车穿过无数个隧道,翻过高黎贡山,驶过龙江大桥,抵达腾冲。
腾冲,东与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相依,南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接壤,西与缅甸克钦邦毗邻,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连。它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极边之地”“天末之府”的称谓,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
距腾冲市中心5公里的和顺古镇,是一个“河顺乡,乡顺河,青山碧水绕乡过”的古老村庄,西汉时其古名“阳温墩”,明晚期称“河上屯”,是一个军屯之所;清初又称“河顺”,后来取“士和民顺”之意改为“和顺”。
在以少数民族居住闻名的高黎贡山深处,在被三条江切割成峡谷的龙川江畔,这座叫“和顺”的古老村庄,散发着熠熠生辉的汉文化魅力。这是一个绿影婆娑、小桥流水、鹤舞沙洲、荷香桂馥的如画水乡,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疏疏落落围绕着这个温婉美丽的滇西边陲小镇。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有诗赞和顺,“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当晚,我们下榻于和顺古镇山顶客栈。客栈大厅的天井,俨然原始山林,一棵白垩纪时期的桫椤郁郁苍苍于清溪小桥边,这棵恐龙吃的蕨菜树已经有两百多岁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而它却奇迹般存活下来。腾冲的植被生态特别好,寻常百姓家的庭院里都是一派大自然风光。
苍茫的夜色下,巍峨雄壮的来凤山如一座巨塔横卧眼前,一团通体透亮的发光体悬浮于山巅,不是UFO也不是月亮,它是对面来凤山上的“文笔塔”,建于道光七年。该塔历来被认为是名城腾冲人杰地灵的标志,登上塔顶可俯瞰腾冲全城及四周山川秀色、田园风光。此塔总高44.93米,“直指苍穹,其形如笔”,四周共有“来凤”“揽胜”“迎曦”“聚秀”四道塔门。来凤山山体是由两个火山口合成的盾状火山锥,形似凤凰,又像一头卧象。山间的古建筑为南诏时期的龙凤祠,明时改名为来凤寺,传说它是观音率善财童子驾临,吟出“飞凤飞来来凤寺,盘龙盘卧卧龙山”赐名。山顶还保留有抗日战争时的战场遗址4处,可供游人参观。来凤山是接近腾冲城的唯一制高点,易守难攻,日军占据腾冲城之后,将来凤山构筑成坚固据点。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三面包围腾冲城,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战斗机、轰炸机协同下,对来凤山发起攻击。经半月激战,全歼来凤山日军守敌,完成对腾冲城内日军四面包围的态势。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部队收复的第一个被日军占领驻守的城镇。
躺在古镇山顶客栈的大床上,透过玻璃窗仰望着对面山顶上的文笔塔,它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辉映着夜幕下的腾冲。七十六年前的那个夏天,为将它从日寇的铁骑下收回,这里遭受了怎样的万炮齐轰,满目疮痍,而如今它已换新颜,是葱郁青翠的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
400年前,和顺村民就有“穷走夷方,急走场”的习俗。男人从不兴待在家,哪怕刚结婚的青年也要告别新婚妻子出门走夷方。如果是穷人急着挣钱,就上缅甸玉石场口去倒腾玉石,想要尽快翻身的,就赶马走夷乡驮货。所谓的夷乡泛指现在的东南亚地区,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的一些地方,被英法殖民后,其罂粟种植面积更为广泛,也因此商贾云集,经济市场活跃。
和顺马帮出走缅甸,当时道路难走,马锅头们顺势在山涧拣一些石块垫路。天长日久发现,这些普通而粗糙的石块被来来往往的马蹄踩踏磨损后,露出晶莹剔透、油绿汪汪的光泽。马锅头们偷偷地将那些翡翠毛石驮回来打磨加工,后来,和顺马帮驮茶叶、丝绸等出去,回来的时候,好多马帮就从缅甸驮毛石(翡翠矿石)回来自建作坊加工翡翠饰品,致使这里成为大马帮驮回的翡翠之乡。据史载,腾冲人采玉、琢玉、市玉的历史已逾千年,至明代,已成为举世闻名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玉石加工和贸易集散地。清末民初,腾冲城乡玉石加工户逾三百之数,玉雕作坊百余家,并出现了“琥珀牌坊玉石桥”这类色彩斑斓的传奇故事。在和顺古镇里有马帮文化博物馆,以打马掌为主的铁匠铺,还有悬挂着“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赌石厅,厅头上“赌石”两个显眼的大字让人在人疲马困之时,热血复活,一面古朴的大铜锣背后“一刀富,一刀穷”六个大字又让人心生百味。是啊!有的人牛刀初试,一刀切出个万元户;有的人倾家荡产,孤注一掷,一刀切了穿麻布……
因较早有汉人迁入,腾冲人在经商上有过人的天分,他们组建的马帮,将丝绸、石磺、茶叶及筇竹杖等特产运往缅甸,再从缅甸转运南亚、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又从他国运回棉纱、玉石毛料等物品,同时,还把交往中所见所闻的文明、习俗和文化传回故里,加以学习和效仿。因此,腾冲人的习俗,不仅以中原文化为主流,还吸纳了边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融入了周边国家乃至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先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兼备,灿烂辉煌的“腾越文化”,故腾冲有“马帮驮来的文明”之说。
走夷方是个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常年出走他乡的男人,有的死了,有的见到夷乡更为富庶就定居下来。经过数年努力奋斗,赚钱发达后,带着钱财回家乡奉养父母、妻儿,或创建家业,或捐助公益事业。男子为事业在外四处奔波,不畏其苦;女子为伺候公婆,养育儿女,独守空房,不辞辛劳。在旧时,走夷方是和顺人创造财富,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方式。如意的衣锦还乡,失意的客死他乡。
但发财的还是少数,许多人在国外流离失所,以至于民谚有云:“有女莫嫁和顺乡,一世守寡半世孀。”大石巷中清朝节孝坊上刻有“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
现如今的和顺是远近闻名的侨乡,旅游文化名城。这个曾经南方丝绸古道上的窗口,历经几个朝代,中原文化与南亚、东南亚、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酝酿着“和睦顺畅”的最佳境界。这里有哲学家艾思奇故居,有建于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有传统民居一千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一百多幢,有风格各异的八大宗祠,还有众多的牌坊、古亭,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穿过高大的“河顺顺河”石牌坊,背面“仁里”两字由剑川名人赵藩题于民国八年春正月。孔子说“里仁为美”,“仁”就是人与人相处,爱人、知人,仁者爱人,泛众爱,而亲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者居住的地方,怎能不是好地方呢!一进大门,看到这两个字,就感觉很温暖。和顺是侨乡,经商多以“仁”“信”为宗旨,这也是前人修建这个牌坊初衷的完美诠释。这块牌坊凸显了汉民族和睦相处的村落特色。据说过去和顺共有9座这样的牌坊,可惜均毁于“文革”。后来,又重建了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盛媺幽光四座牌坊和三座百岁坊。
绿油油的坝子里,一条小河安静地环抱着村庄。远处,刚泛绿的秧田上空,白鹤翩跹群舞,偶有几只立于田埂。舞累了便悠悠地飞向山边的大树上栖憩,茂盛的枝丫上顿时开满了白色的花。近处,有人垂钓的鱼塘边上,一树树红千层,披着霓裳,风姿绰约地向游人点头弯腰。河两岸杨柳依依,荷田新绿,时而有小船驶过。年轻的艄公频频投送的目光处,一座四角反檐,飞角翎脊的古亭矗立水边,有村姑在浣洗衣服。四围透风的石栏下,一条条供人小憩的条石凳立于四周。亭下,用条石砌成“田”字状的多个水格,供村民蹲在条石上,每人一格,各自为营浣衣洗衣被、淘米洗菜,忙完活计的在石凳上歇息纳凉。
旧时的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他们在外发达了,荣归故里,不单在老宅上建起新宅大院,为了让老家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还在和顺的溪边建起了一座座这样的洗衣亭。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为留守家乡的女人遮风挡雨的符号,是对老家女人最平易的温情馈赠。这种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古镇的沿溪边一共建有6座。每走一段就能见到这种温暖、古朴而雅致的亭子矗立水边。
无论寒暑还是风雨,劳作之余的妇女们三五一群、两个一伙在亭下洗洗涮涮,拉拉家常。从田间回来,背着重重的草禾,累了,也到亭子下歇憩。每当这时,辛劳的女人抬起头,拉长眼光寻向通往远方的山路,那急急的马蹄旁,可否是游子匆匆归家的脚步……
“梦魂午夜索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这是全国仅有的,最独特、最温暖的公益建筑!
小舟驶过,惊起几只白鹭,又翩翩落入荷塘中;垂柳下游出一群野鸭,若无其事地列阵前行。岸边的一栋古建筑大门上“杨柳岸边留燕影,藕花深处听蛙声”的对联让我久久迈不动步。如此夕阳下的水乡古镇,正好入诗入画。
霜天晓角·游河顺古镇
海忠菊
(一)
侨乡漫步。走过林荫路。
风细细青郊外,嫣红染、花千树。
晚来山罩雾。榭边横古渡。
飞起几双鸥鹭,极目处、斜阳暮。
(二)
几双鸥鹭,袅袅炊烟暮。
频旋舞留春驻,秋波送,幽情愫。
水茫茫翠目,洗衣亭横渡。
堤上几声轻唤,心已付,长亭处。
和顺这个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镇,历经几朝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侨乡、翡翠之乡、图书之乡、雕刻之乡,而且是楹联之乡。走进和顺古镇,家家门上刻对子,户户高堂垂古韵!
滇缅抗战博物馆隔壁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文昌宫大门两侧有副对联:“高必自卑合德智体而并育,小能见大通天地人者为儒。”颇有哲理。
总兵府正门联:“到海得深瞻天见大,升阶有级入室知门”,寥寥数字,精辟地道出了做人与为官之道。
二进门联:“昔时鼎食公侯第,今日寻常百姓家”。
会客厅:“昔日统兵而来卜筑定邻只因到此安边上,如今易地而建新基旧料还是当年故门庭”。
堂屋正厅:“帝眷属非常宸翰九重须福寿,将材真特出云霄万仞起楼台”。
客房:“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寸尊福故居大门联:“和顺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南服寄游踪亦儒亦商亦侨”。
马帮博物馆联:“得人金更要得人信,爱我货还须爱我和”。
梁河土司府内长联:“沙坝夕阳多听河东樵唱睹河西晴岚遮岛弦歌声澈澈女织男耕甸属夷民敦雅化,盈江春水涨燃新寨渔灯坐新城夜月左营烟柳袅丝丝文修武偃腾冲古郡乐升平”。
牌楼 :“ 文治光昌士和民顺, 佑启人文俗美风淳”。
河边牌坊:“一路沿溪北摄水,数家深树碧藏楼”。
“冰清玉洁”牌坊:“遥邻古柏夸坚节,永傍青莲送晚香”。
刘氏宗祠大门有:“温暾世家仁智礼,腾阳冠冕龙凤麟”的魏碑字联及“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行书联。
家堂柱上有:“福田宗祖种,巴山蜀水规模远;心地子孙耕,凤岭龙潭绍述长”的楷书对联。
李氏宗祠元龙阁对联:“灵源绿养潭千尺,幽谷青团树一窠”。
艾思奇纪念馆有:“哲人丰碑在,遗著启后人”。
进士府大门上的对联:“成才勤为本多少能贤凭自励, 创业志当先万般奇迹出壮怀”。透着一股子自强自立的豪气,难怪是进士府第。
图书馆:“比屋同惇周官六德行,斯闾特秀胜国两孝廉”。
和顺杨家巷:“阁里既同居愿大家勿悖勿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韶华其易逝希各自以勤以慎事功为然修齐为先”。
另一条小巷:“四时佳境熏染三五陶朱户,六经章句孕育几多礼让家”。
将军府客栈联:“龙游天涯此间小住如知己,凤居别馆良夜安生是故乡”。
洗衣亭:“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杆声”。
皮影艺术馆:“一张牛皮雕成帝王将相,五尺灯影演出上下古今”。
翡翠馆二联:“翠而无瑕君子所重,玉俱五德世人咸珍”;“选翠有七招色透匀形敲照价,佩玉彰五德智仁义礼和忠诚”。
静思园:“固守寸土承先绪,乐居福地景前贤”。
古法造纸:“功仰蔡伦,价重洛阳 ”。
木雕店:“漫云废物难为用,谁说朽木不可雕”。
古韵新声:“终年奔走夷方无妨苦中作乐,此处上演活剧暂且忙里偷闲”。
一家正在建造中的宅门上:“起屋开基百年兴旺 兴家立业五世其昌”,既有兴家立业殷殷期望,又不贪念基业百世不衰,朴实理性。
一户普通人家门上的对联:“日拥祥云护德门 春涵瑞霭笼仁里”。重德重道很有诗意。
茶舍对联:“苍松千年寿,碧露一壶春”“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香于九碗芳兰气,月似三秋皓月轮”。
和茶坊:“冲几句散壳子,来上盅普洱茶”。
和顺人家餐厅联:“旷野火山窗外,龙潭湿地门前”。
和顺餐馆楹联:“和气生财,喝一杯凉茶解渴;顺心吃饭,点几个热菜开怀”。
和顺古镇十字街一户人家楹联:“能勤俭和顺自然世泽兴盛,尊孝友谦恭必定家门平安。”持家之道发人深思。
和顺第十一村民小组文化娱乐中心对联:“古韵新词颂瑞景,欢歌笑语乐休闲”。
一户普通人家的春联:“春风入户月圆夜,喜气盈庭花好时”。
走夷方联:“东走东升走去保山西上马站到滇滩,北走北海上界头南下荷花到梁河”。这里的“荷花”是地名。
还有以下这些,因初来乍到,行程匆忙说不上具体地名处的对联:
亭中闲坐谈农聊商仁里和顺
栏外远望绿乡飞燕红莲青牛
金玉润楼台祖兴父盛真善美
耕读泽家世子继孙承仁智礼
难安享者田园莫因饱食暖衣遂生骄情
为富贵家子弟能学吃亏忍气即是聪明
家住古巷通世运
门接正道共人行
楼俯莲塘鱼可拾
客来村市酒能沽
窥人楼外三分月
送客山中一片云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种竹栽花发新理想
评古论今见真感情
自喜轩窗无俗韵
亦知草木有真香
石窗潮水摇寒月
淡墨秋山画远天
爱为春山疑读画
静研古墨试听香
竹节本心虚其来有自
余生原性淡 随遇而安
走狗定当烹何须淮阴真反汉
卧牛难久隐岂知范蠡不存吴
明月自来还自去
青山埋骨不埋名
孝溢腾阳郡
仁多和顺乡
连公厕门上都有对联!
上联:寻解脱鞠躬如也
下联:求方便屈身过之
横批:此非俗境
还有一处公厕上的更绝!
上联:有小便宜
下联:得大解脱
横批:情急方来
单从以上这些古镇里的对联,就足以让人惊叹,在这边陲一隅,历代来竟默默延续着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现今占地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的和顺古镇,竟有清代留下的八家宗祠和其它众多的古建筑。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还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的乡村图书馆……
当今社会,和顺人仍一如既往厚德重文。腾冲,让每一个疲惫的灵魂都得以在此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海忠菊/文 范南丹/图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