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擦亮“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金字招牌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秋日清晨,龙陵县龙山湖公园里树木苍翠,湖水清澈,各类花卉和水生植物繁茂,数十位市民正在晨练。“这里空气好,环境优美,我每天都来锻炼。”年逾古稀的市民李先生说。该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紧抓生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治理,不断擦亮“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龙陵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贫困群众参与保护生态机制,实现了生态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做好短线、中线、长线规划,让生态有颜值、有产值、有价值。短线发展石斛、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产业;中线发展茶叶、核桃、坚果、牛油果、咖啡等产业;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绿色红利”,该县经济林面积目前已达12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08%、林业用地面积达334.73万亩、林地面积283.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521.29万立方米。2019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0.13亿元。
该县坚持把绿色GDP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强化政策支撑,传承绿色接力,科学理性地做好加减法,实现更好更优的发展。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山头戴“帽子”,山腰披“衣裳”,山脚穿“鞋子”的“绕山转”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27.1%上升到目前的70.08%。敞开资源市场,以优惠政策做助推器,吸引生态型经济项目投资50多亿元,引进云南品斛堂、云南恒冠泰达等10多户企业到龙陵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种植石斛2.25万亩、褚橙1万余亩、车厘子3000亩、优质茶3万亩、牛油果1000余亩,全县打造出了龙陵紫皮石斛系列产品、“香归银毫”、龙陵黄山羊等100多张精品农业“名片”,带动了产业提质增效。
龙陵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在发展经济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几年来,该县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动关停了几家“三高两低”企业,否决了几个污染性工业项目。这些看似在经济发展上的减法,其实是龙陵生态建设的加法。
为了有效控制工业“三废”、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实行建设绿色矿山、工业园区“一把手”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出台了矿山(园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签订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严禁私开乱采。对矿山实行生物治理、肥土回填、恢复耕地和植被,在矿山植树造林、种草,确保开采一片、绿化一片,实现开发、利用、保护三同步,守住绿水青山,培育金山银山。每年投入1000多元资金用于矿山恢复和小流域治理,共植树造林4万余亩,恢复耕地2.2万亩,恢复植被6万余亩,治理矿区小流域300余平方公里,维护水源涵养林3.6万余亩,矿区(园区)基本实现了山绿水秀天蓝,遏制了地质灾害发生,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该县抓住全域旅游热的机遇,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文章。依托一泉(邦腊掌热矿泉)、一玉(黄龙玉)、一山(松山)、一路(滇缅公路)、一石(碧寨奇石)、两江(怒江、龙川江)、三湖(蚌渺湖、龙陵(江)湖、808水库)、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江中山、一碗水桫椤群),着力打造怒江、龙川江、小黑山.蚌渺湖、苏帕河.勐蚌四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培育四大生态走廊,拉长旅游业链条。沿线分布着100多家农家宾馆、农业庄园和“农家乐”,经营全线飘红,火了一方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勐糯镇发挥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遗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湿地)、一园(大寨民族风情园)、一果(褚橙)的人文自然优势,把镇域内的景区(点)统一规划,营造山水人文景观“百里山水画廊”,打造特色经济,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激活了一条农游线路,沿线的30多家“农家乐”生意火爆,赚得钵满盆溢。 (雷 华)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