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面小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走向全面小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开栏的话: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5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9月27日起,新华社开设“回眸‘十三五’”专栏,回顾和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这是奋进的五年,这是辉煌的五年。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风破浪、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工人在一汽-大众长春基地总装车间装配车辆(9月1日摄)。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国力上台阶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正、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转正、1至8月货物出口累计增速转正……最新数据显示,8月多项经济指标年内首次转正。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持续稳定复苏,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回望“十三五”,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面对内外矛盾叠加的复杂局面,全国上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实现新跨越、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经济增长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就业物价稳。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宏观物价总水平也保持稳定,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
国际收支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工业持续壮大;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19年末,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5G商用稳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5年间,中国经济砥砺前行,更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近期发布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3%,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贸发会议官员表示,相信中国能稳步扩大本国经济规模并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机遇。
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叫河镇,游客在民宿的小院内休憩(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发展开新局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旅游市场呈现恢复态势。有市场分析报告预计,今年国庆中秋节假期,住宿消费有望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增长,旅游消费达到最近几个月来的新高点。
以旅游为代表的消费,持续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展现了 “十三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5年间,中国发展含金量更高。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至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兴服务业高速增长。
5年间,中国发展动力更充沛。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引领作用增强。
5年间,中国发展协调性更好。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5年间,中国发展持续性更强。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4.9%,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前不久,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正式出台,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1个,改革开放增添新注脚。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8月13日,在贵州省思南县双塘街道丽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跳皮筋。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民生增福祉
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房、扶贫专项贷款投资羊羔生意、担任公益性岗位增收……5年间,青海省贵德县常牧镇切扎村村民万德卡摆脱贫困,一家人的生活逐渐红火起来。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6年至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当前,全国上下正全力冲刺,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5.3辆。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至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这是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人们期待,以五年规划为蓝图,全国上下接续奋斗,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责编:冉懦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