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岗小学: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腾飞的翅膀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巧架心桥,用爱跨越山海
进入丛岗小学前,四年级移民班的四方妞和141名移民孩子只在半山的乌水河、石甘地、华菜坪窝棚教室进行过非正规的学习。窝棚教室没有纪律约束、流动性大,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对移民孩子来说,丛岗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老师来说,142名移民孩子是对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考验。“从生活起居到行为习惯再到学习教育,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影响、带动,我们既是老师又像家长。”四年级移民班班主任线红艳感受颇深。
文化和生活的差异让孩子们很难迅速融入新环境,距离感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所幸,一个偶然的发现为这个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丛岗小学是云南省首批民族示范学校,课间操是民族舞蹈。老师们偶然发现,在其他活动中总是远远观望的移民孩子,听到课间操的音乐,却能大方地随着节拍起舞。于是,老师们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发挥特长、释放天赋,从课间操到打篮球、踢足球,帮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树立自信,逐渐缩小同学间的距离感。
移民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校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丛岗小学因此将教育的触角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家访,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开始时,好多家长不搭理我们。我们只能反复家访,最多的一家去了10多次。”慢慢地,哪个孩子家在哪里,家里有几口人,父母做什么工作,线红艳和老师们一清二楚。
为进一步拉近与家长的关系,学校结合学生多为少数民族的特点,邀请家长参与家校联谊。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举办手抓饭厨艺比赛,开展拔河、打歌等互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学校教育。
诚心的付出有了回馈:以前农忙时总有同学请假回家帮父母带弟妹,最多时班里有10多个这样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以前开家长会只有一半左右的家长,现在已基本能到齐;以前家访时爱答不理的家长现在热情地招呼、准备茶水……线红艳欣慰于这些改变。
抓住家校互动的成效,丛岗小学继续向外拓展学校的影响力。“美丽少年”评选就是一个有益尝试。
“美丽少年”评选是丛岗小学加强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建设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校内、社会和家庭中的表现都有要求。为确保评选公平公正,2019年3月至5月,学校对全校230多名学生进行了3次全覆盖家访。
考查学生是否尊老爱幼、是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否参与家务劳动……
带领学生帮助独居和留守老人、义务清扫村庄道路,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卫生清洁……
2019年儿童节前夕,丛岗小学首届“美丽少年”评比结果出炉,10名学生获得殊荣,其中包括两位移民新村的同学。
所有学生家庭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活动中都有了明显提升,受老师影响,孩子们懂得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而这也激发了另一项家校活动的开展:通过小手拉大手,共同推进辖区住户在脱贫攻坚中的人居环境提升。2019年9月,丛岗小学与丛岗村启动村校联建。“相比于村委会单独推进,学校参与后的工作成效更显著。虽然这已超出了我们的职责范围,但受益者包括我们的学生,这也算是教育扶贫阻断代际传递的一部分。”对于超常规的工作量,丛岗小学校长张立中和老师们没有怨言。
精准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9月9日,移民新村黎明小组18号里,50出头的傈僳族村民施成保正在教几个孩子九九乘法表。这是村民坡春和的家,也是丛岗小学的校外教学点。
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到一路之隔的学校去上课?面对外来者的疑惑,坡春和也很无奈。“去了,送去几次都跑回来了。娃娃怕生。”坡春和有8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处于学龄阶段。因为怕生,无法与老师同学沟通,无奈,只能让他们停学。
孩子怕生一是因为对新环境陌生,二是因为语言差异,找不到安全感。分析问题成因后,张立中决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放松且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于是,就有了黎明小组18号的校外教学点。除了坡春和家的5个孩子,教学点还有另外两个不适应校园生活的孩子。
20年前,坡春和的父母带着他们兄弟姐妹10人从怒江州来到芒宽,靠种甘蔗养活一家人。如今,坡春和靠种植咖啡养育着他的8个孩子。虽然还不清楚教育能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改变,但这个44岁的傈僳汉子对学校专门为孩子开设的教学点深表感谢。“娃娃们比以前有胆气了,不太怕生人了。周末,学校里没人时,也会偷偷跑去玩。我也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回到学校。”
记者一行坐下后,坡春和的大儿子旦春罗跑过来帮忙端水倒茶,招呼客人。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竟让张立中有些激动。“这些娃娃以前看到家门口停着车或有陌生人就会远远跑开的。”无数次登门家访的张立中,或许已看到不久的将来,教学点的孩子们在校园中奔跑的模样。
“移民孩子面临着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生活、就学、交友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但不代表他们不能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张立中说。
合力筑梦,脱贫路上不孤单
2019年3月,投资1800万元的丛岗小学新校区建成,与丛岗移民新村仅一路之隔。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完备的教学设备、齐全的配套设施,让学校成了移民新区最亮眼的地方。
教育资源向移民安置区学校的倾斜,有力地改善了丛岗小学的办学条件,而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资源则让这个深山峡谷中的小学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我喜欢夏令营、喜欢西瓜老师,她教我们跳杯子舞,做团队游戏。”四方妞口中的夏令营是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到丛岗小学开展的精准扶贫和义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些平时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大方了,表达和社交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线红艳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
“我从来没想到丛岗小学的孩子会成为活动的主角。”说这话时的张立中满脸笑容。每年10月,潞江镇中心学校都会集中组织6年级学生开展田园活动。丛岗小学的孩子成为活动主角的事实,让很多人看到了志愿者支教带来的实效。
除了支教活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还于2019年6月启动了每周一次的网络课程,由专业的美术老师教授手工、绘画,让万里之外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刚刚过去的暑假,来自保山学院的志愿者到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等学习活动;学校的民族课间操也是保山学院的老师编排的,还为我们谱写了校歌;每年上学期,保山学院都会派6位支教老师弥补我们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即将开设的篮球、足球兴趣小组活动,也已向保山学院申请了体育方面的师资支援;珠宝学院同意为18名综合班的移民学生开设雕刻培训课……”说起来自外界的种种支持,张立中满怀感激且充满希望。
社会资源的支持,为丛岗小学构建起了多元融合的学校文化与课程,打开了孩子放眼世界的一扇窗。“未来我们要将乡村发展的元素植入课堂,为孩子们打开融入社会的一扇门。”张立中说。针对潞江坝盛产小粒咖啡、怒江流域盛产奇石的实际,丛岗小学已计划借助社会力量,将咖啡研磨、冲泡,卵石绘画、雕刻植入教学,提升学生技能,为将来就业拓展渠道。
2019年8月,丛岗小学曾为村民卫忠金的大儿子卫福能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庆祝会。“那是移民新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庆祝会上,镇村领导来了、社会爱心人士来了、家长代表也来了,盛大的庆祝会一度成为移民新村的热门话题。我们就是想发挥榜样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移民孩子的成长故事,看到教育助力脱贫的希望之光,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浓浓的社会氛围。”张立中说。
记者手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较于其他扶贫,教育扶贫周期长、见效慢,但却是实现可持续扶贫的关键所在。由于高黎贡移民的特殊性,丛岗小学和像丛岗小学一样的学校面临着家庭教育缺位、移民儿童心理健康、师资力量不足等更具体更现实的困难。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超常规的付出与努力,也看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但是,要实现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当地教师的坚守与付出,也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支持与帮助。
本报记者 傅华平 字相禹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