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做人的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编者按:2020年10月10日是杨善洲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进一步弘扬他坚守初心、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本报从即日起编发一组稿件,从他身边人的视角,从他的日常点滴,展示他的“为人之本”“行事之风”“为官之道”,并将他为人、行事、为官的本色揭示出来,让广大干部群众以杨善洲为镜,以杨善洲为榜样,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他是这样做人的
生平简介:杨善洲,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月出生,2010年 10月10日去世,施甸人,原保山地委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他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保山成为“滇西粮仓”,被称为“粮食书记”。率先探索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一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有些人说,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做事。根据杨善洲一生的经历中所显示出的各种信息来看,做人,是他步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
怎样做人,对一个社会起着绝对的影响。真诚做人,社会整体就“真”。一个处处是“真”的社会,民众就和谐,秩序就平稳。秩序一平稳,事业就兴旺。所谓家和国安正是这个道理。
真实坦诚 深刻自省
杨善洲的为人,用一个极为普通的词语形容就是“老实”。老实做人,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近,我与他的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写于1966年的两份向组织作交代的检讨。
一份是他16岁(1943年)学石匠期间的,在施甸旧城一带的边境替山民盖房子时发生的事。当时,杨善洲家庭贫困急需他的工钱寄回家养家糊口,可缅甸边境农民日子也照样贫困,最后结算工钱时,盖房主人没有现钱付给他,只好将一坨大烟作为工钱抵付给他。大烟拿回家后,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只能将其作为药物分送给需要治病用的乡民。1966年,在一次整党教育活动中,他觉得应该向组织上把这一次“不光彩”的事交代清楚。在这份检讨的交代中,他感到十分痛心:“这事虽然发生在解放以前,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件最不‘光彩’的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向组织上隐瞒任何见不得人的事;作为一个人来说,学会了隐瞒,就学会了虚假。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人一虚假,就肯定做不成好事;人一虚假,就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我这个人和我的家庭,受党的恩情太多,更应该老实做事,老实做人。因此,我诚恳地要求组织上给我进行严肃的处分,甚至开除党籍或开除公职,我都愿意接受。这是我一生中对自己最不能原谅的错误!”
读了这份检讨,实在叫人感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直白于世、直白于民众,并把自己的缺点老老实实地告诉别人,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高尚,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忠诚。对每个人来说,有了这份忠诚,我们的社会,历史的劣根性瑕疵就会逐步减少,人性中的阴暗面就会逐步退隐,我们生存环境中散发出的阳光就会更加温柔和明媚,洋溢在我们空间里高尚的道德旋律就会更加优美。生前,杨善洲也曾跟我们聊起过此事。有人说,此事发生在你16岁时,16岁还不是你承担社会责任的年龄。况且,那是旧社会,当时边境的经济贸易还处于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原始时期,当地居民用本地的产品来兑换你的劳务支出,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大烟虽然在当时就属违禁品,但这不应该是你的责任。但杨善洲却说:“我虽然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社会,但那段时间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都属于是我的一个生活过程,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连在一起的,我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不能那个时候是一张‘嘴脸’,现在又是一张‘嘴脸’。用两副‘嘴脸’来做人,我做不来。再说,一个人做了点错事,并不奇怪,但做错了就要认错。我们有许多事做不成做不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了错事不认账。做了错事不认账,就会越做越错,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一辈子做出来的事都可能是错事!”
他的这些话,明确告诉我们要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或缺点导致的失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朝着稳重和成熟的方向迈进。社会的进步总与坎坷有关,人生质量的提升总与缺点相伴。承认缺点,就是承认历史延续的勇气,割断缺点和错误之后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我们的历史肯定就会向前迈进一步,我们的未来就会洒满阳光。
杨善洲在另一份检讨里所说的“错误”,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1951年前后,杨善洲因经常下乡,常吃住在老百姓家里。1966年升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杨善洲参加了一场有关干部作风的教育活动。在对自己工作作风进行回忆时,他突然想起15年前在摆马下乡工作时,到一家农户家吃饭后,因区里召开紧急会议,忘记了给房东付2角钱的伙食费。
他在检讨里有这样几句话:这事一回忆起来,我就感到非常难过——虽然是件小事,在别人眼里可能算是芝麻蒜皮的事。可一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的,小事做不好的人,大事也不一定就做得好。我作为国家的一个工作人员,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我是在为老百姓做事,在为国家做事。特别是我后来成为地方上的一个领导干部,事事处处,都要以身作则,做出一个人的样子来。一个人不能贪图小便宜,今天贪一颗芝麻,明天就可能会贪一个西瓜。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个大贪官。生活上我只要求“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现在国家给我的工资,我已经够用了,再也不奢望更多的东西了。这事一定要切记、切记啊!
从这些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杨善洲纯洁的内心世界,也可看出他无论是在位或不在位期间一直坚持的“不多吃,不多占,不‘渣经’”的为人原则。因此,他在退休之前和退休之后,一直被人们誉为是一位真正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好官,这与他一生做人的准则和为官的清廉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杨善洲把“说”与“做”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里,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为人的品质。
做官先做人 做人先立德
事实上,做人就是做良心;做官,由良心引路,“官路”就会显出豁达、清朗的前景。良心这个东西,出之于嘴,存之于心,更见之于行。把“怎样说”和“怎样做”,兑现成为一种高尚的责任,这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品格的衡量,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命运质量能否长久坚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在品质的考评。
杨善洲的为人体现在多方面,其中的“老实”是他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一个人不老实,肯定就会说假话、做假事。说假话、做假事,不但坑自己,危害最大的是社会。老实就是诚实、不自私、甘愿付出、做事踏实,不造假,这种老实正是我们为人处世最需要具备的可贵品质。
杨善洲为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错就改”。天下没有哪个人是不犯错误的,关键是如何修正错误,这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常态。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杨善洲,他很清楚这样的道理:人是在不断改正缺点中成长的,社会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进步的。有错不改,犹如一个人得了病不治一样,最后肯定会病入膏肓,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当然,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也好,犯了错误是没面子的。但是所犯错误如果坚持不改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巨大灾难,那才是最大的没面子。
杨善洲一辈子忠诚于党、一辈子忠诚于老百姓。人性里最基本的情愫——感恩之情,在他一生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是不停跳动着的音符。他把这种不时跳动着的旋律,一步一个脚印践行成自己人生里的道德行为。并把这种行为付之于社会、付之于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最寻常的生活里。因此,他的精神感动了在他身边工作的所有人。作为国家机关里的普通一员,他的做人、行事、为官的品质,也为我们怎样做人树起了一个标杆。
杨善洲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为自己谋利,并不难,一生一世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操心,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先百姓后自己,这才是最难的事。与杨善洲相比,也许,我们自身的差距和弱点正是在这里。
总之,“当官不为民,百姓不欢迎;百姓不欢迎,天下不安定。”胡耀邦1980年10月23日视察保山时给保山地委领导留下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关于杨善洲精神价值的问题,许多媒体人和社会工作者在采访杨善洲事迹时都提到同样一个问题——杨善洲除了兢兢业业地做事之外,他做的一些事似乎都是小事。我的看法是,关于政绩问题,各人判断的价值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许多人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执政逻辑:政通人和。作为执政者,发展经济,把老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好了,这当然应该是最基本的政绩标准,但吃饱了喝足了,仍然处处是牢骚,这就值得研究、值得思考。因此,坚持公平公正、酿造一个心平气和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为政者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与琐碎的生活细节打交道,经验告诉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就是所谓的生活细节,细节决定着我们整体人生的内容,也决定着我们的质量。杨善洲从20多岁任区委书记到2010年10月10日离开人世,他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把地委书记这个职务与家庭毅然断开,把社会整体的与个人的分隔开来。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为政一方的为官者,杨善洲精神的可贵价值就在这里:他用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言行,把为官与为人的伦理践行成一种自始至终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官者应该持有的人品,他遵守了官场上应该遵守也理应遵守的一种秩序。
本版图片均由苏加祥、杨江勇提供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