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的这些文物,你了解多少?
来源: 人民网 阅读: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广东省潮州市考察。新华社记者鞠鹏、王晔 摄
“秀岭如屏耀明珠,一江带水安北郛。”厚重悠长的人文历史,让潮州焕发出耀眼光芒。10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我们跟随总书记脚步,一同感受“一桥一楼一条街”的“潮文化”魅力。
广济桥: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讲到: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因桥上亭台楼阁形态各异且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在潮州有两句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历史地标,是建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承载着海内外潮州人对故土乡亲的记忆。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恢复古桥原貌,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至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得以重现八百多年前的优美风姿。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
广济楼:“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
广济楼,也称“韩江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以其深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一登楼上,古城的街道面貌,附近村庄田野,凤凰山、正面的笔架山、韩文公祠、韩山书院等尽收眼底,给人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之感。
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 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时节,韩江水涨,江面开阔,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广济门城楼修缮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恢复明代石木结构,首层地面标高为19.8米,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已基本完成的广济楼城门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约高出2.4米。根据“修旧如故、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重新按清代古城图中的广济楼风貌恢复,更好地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的粗犷风格,从而提高了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落成后,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古朴辉煌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参观拍照,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牌坊街: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
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区中心,全长1948米,有古牌坊23座,连接51条古街巷,是1600多年来粤东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宗教中心的所在地,现为潮州市地标之一。
“少司马”坊、“大理少卿”坊、“状元”坊……牌坊街的牌坊主要形成于明清两代,街区的骑楼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末清初。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一座座古朴庄重的石牌坊整齐有序地分列在街道两旁, 与老街的生活场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部简明的潮州文化史。
2006年潮州市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总投入1.4亿元,历时5年修复了二十四座牌坊、古街道、沿街骑楼,同时配套完成沿街古井保护、灯光照明与亮化工程、路面及地下管网改造等系统工程,提高了老城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潮州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自2009年完成修复并对外开放以来,牌坊街坚持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文旅资源开发协调发展,民居客栈、茶舍、创意工作室、特色展馆等纷纷进驻,许多商铺形成“前店后室”的格局。商铺集中展示潮绣、木雕、陶瓷、麦秆画、工夫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成为“潮”特色优秀传统文化集结地、展示地。
目前,牌坊街及其周边区域有对外开放的非遗文化展馆数十家、客栈120家、茶馆30多家,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