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数居全国第四!《光明日报》点赞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来源: 光明日报 阅读:
原标题: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数居全国第四说明了什么
光明日报版面截图
【记者来信】
编辑部:
2020年是云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年,学校不负众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连创佳绩,收获颇丰。因此,在“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中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云南大学获批立项项目48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0项、西部项目1项。本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重点项目立项数都取得历史性突破。尤为难得的是,年度项目立项数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四位、全国高校第三位,立项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入选首批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有100余篇研究成果被中央、省部级单位及各类智库刊物采纳,学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7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在记者看来,对云南大学这所地方大学而言,能取得上述不菲的成绩主要说明了这样三点:
一、要用硬功夫狠抓学科建设。
提升学科质量水平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与关键。云大的经验是做优做强学校的优势学科,千方百计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说,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加快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在新时代努力体现新担当和新作为。
记者日前采访云南大学教授李志农时,她正忙于学科总结评估。她告诉记者,由她带领的云南大学民族学科涉藏研究团队,多次长时间深入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调研,近年来主持立项了《云南迪庆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50—2019)、《云南迪庆多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等一系列省部级重大课题,深度挖掘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做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跟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云南大学的社科工作者们紧紧围绕《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断攻坚克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潜心学术研究创造,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自觉融入国家和民族进步需要。
大学不是孤立的“象牙之塔”,必须紧跟国家与时代前进步伐。在2020年,云南大学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调查数据库”项目等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完成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调查,出版了18部《企聚丝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系列著作,建成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库;出版《新时代云南党的建设研究》《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培育与践行研究》《美丽云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7部著作。
三、在改革创新中,全力打造云南特色、全国领先的学术高地。
早在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就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因有着相当深厚的人文社科研究传统与积淀,也曾云集与诞生了熊庆来、楚图南、方国瑜、李埏、江应梁、尤中等一批名师大师,为服务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专家认为,云南大学完全可以在全国高校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完全可以产生出中国学术的云南学派。
引人注目的是,2020年10月,云南大学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等实际出发,正式设立了学校第一个学部——民族与边疆学部。
中科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说,这是学校探索构建更加符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求的科研创新体制、提升科研组织创新能力、释放学术活力的有力举措。这个新成立的学部将围绕定位,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先进科研制度和机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云南大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历史学与边疆治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挥作用,同时为后续学校生命与医学学部的成立提供有益经验。
双一流大学究竟应当如何建设、重点应该抓什么?各地高校都十分关注。记者感到,首批进入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云南大学,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立足西南边疆,扎根中国大地,不失时机地把握新文科建设机遇,主动求变,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样的“牛鼻子”,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将学校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平台建设、资政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值得各高校借鉴。(记者 任维东)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