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街乡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的播出在昌宁县珠街乡内引起了广泛讨论,群众纷纷表示,“看这部电视剧,就像看到了珠街乡的脱贫历程”。
珠街乡是一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聚居、深度贫困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六年来,珠街乡始终牢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历史使命,持之以恒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现10个村(社区)脱贫出列,1800户7065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从前贫穷落后不宜居的彝族山寨,如今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房子大了、村子美了、群众乐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小康之路越来越宽了。
水电路解决发展大问题
近年来,该乡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这个“卡脖子”问题,依托浦发、国开行等项目实施,实现人畜饮水从“望江兴叹”到“江水上山”的改变,从全乡仅有13公里柏油路、10公里弹石路的局面转变为县乡村主干道与日趋完善的入组入户道路交织形成的交通网,投资3000多万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增容改造等项目,有效降低群众生活生产成本。
羊街村兴龙小组群众郭兴礼对新生活感受颇深,“现在水电路都有保障,我们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家里养的这些牛,可以去地里割巨菌草来喂,也可以打包谷面喂,养肥了有外面的老板来收,群众要脱贫奔小康,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
“林草戏”鼓起群众钱袋子
“今年我老婆生病,不能做体力劳动,我一个人种田能力有限,收入十万零点,这几年基本每年都能收入十多万呢。”岔河村落好小组贫困户罗会昌积极发展“四小产业”,大春栽烤烟、小春种贡菜,家里还养着鸡、猪、牛等畜禽,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还带动村内的50多户群众发展增加收入。
可持续增收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珠街乡紧紧把握这个重点,改变以往“一叶一果”的产业布局,按照“山脚瓜果飘香、山腰牛羊遍地、山顶奇货可居”思路,在黑惠江边发展澳洲坚果、百香果等万亩沿江经济林果,达到又绿江岸又富民的目标。创新“以草养畜”发展思路,发挥特色养殖效益,围绕“人均一头牛”目标,引导农户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养殖,让群众牵着牛儿奔小康。打造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立足本地红菌、松茸、天麻特色山货资源,不断树立生态、绿色和品牌意识,实现从“山里”到“餐桌”到收入的转变。
青瓦房保障安居奔小康
连日来,每当夜幕降临,珠街乡从岗社区安置点便传来阵阵跳广场舞的音乐,“现在大家搬拢在一处,场地宽还有路灯照着,我们就每天晚上约着出来跳跳广场舞、聊聊天,老少玩作一堂,大家都开心。”
据悉,该乡建设了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437户1748人喜迁新居,安置区既做到建筑风格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组织群众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同时抓好结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被评为“保山市市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示范点”的金宝高月安置点,在充分保护高月水塘、后山森林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有序构建村庄院落、农贸市场、活动场所、红白喜事客场等空间,建设商铺15格,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8.2万元。
据悉,下一步该乡将紧紧围绕生态美、百姓富两个目标,在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持续发力,走稳“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步伐,让彝乡小康之路越走越宽阔。
王宝娣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