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桥:好生态,鼓了钱袋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猴桥就是水多、山多、林多,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向山要吃的、要穿的、要钱花。所以,大家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发展林业是根本,保护生态是底线。这不,今年草果又大丰收,家家户户的钱袋子都鼓鼓囊囊的了。”3月10日,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支书蔡文辉乐呵呵地跟记者说。
猴桥镇地处腾冲市区西北部,东邻滇滩、固东、马站三乡镇,南接中和镇,西与盈江县盏西镇、支那乡毗邻,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总面积108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741.4米(琅琊山最高峰),最低海拔1080米,年平均气温13.7℃,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至2000毫米。全镇有林地14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达45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是一块风景秀美、资源富集的边疆福地。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像甘甜的乳汁,养育了猴桥2.8万多群众,养育了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猴桥镇林下种植主要以草果为主,重楼、石斛等产业起步不久,规模还不大。“草果又称草豆蔻,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草本植物,一次种植,长年收益,易于管理。草果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适生于热带、亚热带湿热荫蔽的阔叶林中,是食品、香料、制药工业的原料。2016年已挂果17875亩,果农收益660万元。2020年降雨量特别丰富,草果产量和收益明显增长,全年全镇总种植面积3.52万亩,仅猴桥社区就种植1.23万亩。”猴桥镇农科站站长段如斌介绍说。
国门新村,原名黑泥塘,位于腾冲市猴桥社区,辖蔡家寨、余家寨两个村民小组,与猴桥口岸联检大楼毗邻,是中缅边境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国土面积42.61平方公里,海拔1170米,年平均气温13.7℃,年降水量2000毫米,有林地4.8万亩。
“今年我家的草果获得了大丰收,收入超50万元。我把原来盖宾馆差的30万元贷款全部还了,还新添了一辆车。以后我们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就守着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把我们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也发展起来,让更多的游人能来,来了能留,留了能开心。”余绍贵笑着说,黝黑的脸上全是掩不住的喜悦。
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让群众钱袋鼓起来的同时,也让大家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
猴桥镇党委、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纳入全镇规划体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形成空间布局优化有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态宜居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养殖业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该镇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永兴、轮马、胆扎三社区以草食动物发展为主,其余社区以家禽、特色养殖为主。在猴桥镇境内养殖的畜禽,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牲畜品质非常好。下一步,该镇将立足突出区域优势,做强唱响生态品牌文章。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猴桥镇党委书记濮进炳说,“在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保护优先的政策,努力形成生态致富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既要让群众脱了贫困,鼓了钱袋,更要让自然永保宁静、和谐、美丽。”段玉环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