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结合”,善洲故里焕新颜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行走在姚关大地的社区、机关、学校……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景象。
施甸县姚关镇世居汉、白、布朗、傣、回、佤等25个民族,总人口39416人,其中少数民族有3046人,占总人口的7.72%。该镇2021年1月被施甸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陡坡村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陡坡民族小学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派出所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警营”,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书写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结合脱贫攻坚,夯实民族团结“新基础”。为了让民族团结的“软实力”切实变成助力脱贫攻坚的“硬实力”,该镇以“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的工作思路,结合姚关镇多民族混居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的陡坡村实施整村推进整族帮扶项目,总投资1796.82万元,从住房、人居环境、产业等多方面进行帮扶,全面改善少数民族聚居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一户一分析、一人一研判”的思路,精准帮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已有135户542人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姚关镇也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体育锻炼设施,为开展各种民族团结与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场所,惠及基层群众达4万人以上。
结合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团结“新共识”。姚关镇素有“歌舞之乡”“荷花之乡”的美誉,各种优秀的民俗文化渊远浓郁、丰富多彩。为此,该镇依托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传承、保护、弘扬和打造、发展文化品牌紧密结合。该镇作为杨善洲同志的家乡,一直不断挖掘和发扬各民族经典文化及“杨善洲精神”,包括整理制作布朗族歌舞、彝族歌舞等民族特色文化影集,挖掘明朝邓子龙将军戍边文化,制定“镇姚所城”初步规划,开发山邑“荷花节”“山歌赛”,组织村民积极踊跃参加火把节打歌、对山歌、骑马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各基层党组织把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老年协会将杨善洲小故事自编自导成多部舞台剧和歌舞,并在重阳节等节日演出,共同促进各民族间的和睦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旅游富民,增添民族团结“新动力”。姚关镇以“民族团结+旅游”为发展思路,以“旅游+脱贫攻坚”为出发点,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旅游富民”目标。依托“杨善洲干部学院”“杨善洲故居”等旅游资源,以“一个旅游中心、一条景观廊道、一个自驾车营地、五个旅游功能区、七类旅游产品、六条旅游线路”构建姚关镇旅游布局,投资6850万元完成建制镇示范项目,建成大龙潭水源保护工程、集镇综合管廊改造等,对集镇功能进行全面升级提升。投资910万元完成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培育农家乐、精品民宿、建档立卡贫困户流动摊点、商品零售、小龙虾养殖业各20户,蔬菜种植30户。2020年,姚关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为当地农户增加各项旅游服务收入46万元,通过旅游增收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
结合村庄整治,提升民族团结“新环境”。姚关镇充分发挥“一事一议”的理事会作用,脱贫攻坚以来,以理事会牵头硬化道路8.6万平方米,架设人畜饮水管道11.8千米,建设活动场所12个。其次,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制度优势,严格落实每月1日和15日“人居环境提升日”制度,紧紧围绕“七个起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自我管理和我发展的意识得到提高。这体现了各族群众和干部之间相互理解、团结共事、相互支持的精神,为姚关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保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姚关镇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策马奔腾,为全面建成较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陈毕露 李学杰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