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工程”托起群众脱贫致富梦(脱贫攻坚楷模)——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龙陵县龙新乡茄子山村委会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龙陵县龙新乡茄子山村村民委员会喜提“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月11日,记者顺着蜿蜒的柏油公路,探访藏在大山深处的茄子山村。
谈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茄子山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苏会美告诉记者,“荣誉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茄子山的关怀和肯定。全村人都非常高兴、非常骄傲,因为这是大家多年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成果。”
茄子山村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户86户361人。“一定要摘掉穷帽子!”村委会向全体村民和上级党委、政府立下誓言。经过多次调查、讨论、研究,村委会决定实施“党建引领、榜样教育、技能培训、务工经济、爱心超市”五项工程,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出列。
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茄子山村在龙新乡率先脱贫出列,从国家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村;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党建引领”工程,党旗“飘起来”
茄子山村共有党员46名,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村委会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口碑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派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并将一批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的致富能手推选到10个村民小组长岗位上,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大汉坝组小组长黄茂荣每天天亮时准时到牛圈喂牛,用村民的话说,他是“草喂在牛嘴里,花开在人心里”。大汉坝小组是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地质灾害点搬出来的,共19户人家。作为小组长,“搬得出”之后如何让大家“稳得住”“能致富”的难题一直困扰着黄茂荣。黄茂荣以前从事坟石雕刻,国家推行殡葬改革后也面临着重新择业。深思熟虑之后,他到村委会提出了养殖肉牛的想法。看到他干劲十足,村委会帮助他申请了1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依靠贷款,黄茂荣买了5头肉牛,不久又买了16头生猪。通过养殖,家庭年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增长到4万元以上。村委会把黄茂荣的养殖经验推广到了村民中,在他的带动下,大汉坝小组全部养起了肉牛,户均存栏3头以上,每年每户通过肉牛养殖可增收1.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围绕群众愿望、群众需求,茄子山村的党员像黄茂荣一样带头干、领着干、追着干,2017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实现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榜样教育”工程,思想“活起来”
“等靠要”思想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结合村情户情,村“两委”干部组织开展了光荣脱贫户、带头致富户、文明家庭户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宣传一批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普通党员和脱贫群众典型,激励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自立自强、主动脱贫的思想意识。
李云虹2002年从德宏州嫁到茄子山村,当时,家庭年收入仅6000元。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丈夫尹培强突患脑梗。孩子正在上学,家里刚刚贷款建了新房,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家庭即将没落下去的时候,李云虹却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到了广东省汕头市做刺绣工,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留够生活费,其余全部寄回家,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小有积蓄。村委会在全村广泛宣传李云虹“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引导贫困群众向她学习。如今,全村已有20名妇女在李云虹的带动下,出门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村委会还将致富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交流经验、树立信心、找准门路,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段发波是“带头致富户”,一直从事项目工程建设。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个人的事业有了一些发展。我不会忘记村民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这两年我也把村里的一些人带了出去,跟我一起做。每人每年能增加家庭收入3万多元。”
曾经的贫困户段发安家以前住在危房里,缺资金、缺技术,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仅靠种植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如今他家不愁吃不愁穿了,还建起了两层砖木新房。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干部亲自帮扶到家、致富户亲自带领致富。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媳妇到村完小当炊事员,儿子到运输公司打工,我在家种地养牛,全家一年的毛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日子好过多了”。
“技能培训”工程,群众“动起来”
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差的“素质贫困”是阻碍茄子山村群众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村委会通过积极推广“田间课堂”“技术进农家”等培训,提升群众脱贫致富技能。2018年以来,共组织群众开展肉牛养殖、仿野生石斛种植、茶叶生产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0余期500余人次。
段发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4口人,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他和妻子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年收入不足8000元。结合他家的实际情况,村委会精准施策,为他规划发展3头能繁母牛养殖的计划,并让他参加了肉牛养殖的培训。培训之后,段发留领到了能繁母牛。从2018年开始养殖能繁母牛到2020年,段发留已经卖了4头牛犊。他指着一头牛宝宝告诉记者:“这头小牛现在才3个多月,人家就给我开价1万多元了。而且牛妈妈又怀上了,再过八九个月又是1万多元了。”
黄茂培从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田种地维持生计。后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享受了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班。2017年,他养殖了4头能繁母牛、4头育肥牛,通过能繁母牛的扩群增量,实现毛收入5万元,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他自己做起了牛老板,开始收购肉牛。现在,他的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以上。
2017年,立足本村居住分散、山地偏多的特点,茄子山村成立了龙陵丰肥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发展肉牛养殖。2020年,共出栏肉牛286头,实现年收入343.2万元,户均收入1.6万元。“肉牛养殖不得了。目前,我们村肉牛养殖5头以上的农户有10户,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65户。”苏会美说。
“务工经济”工程,口袋“鼓起来”
茄子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冷凉贫困山区,人均耕地1.51亩,产业发展难、群众收入低、基础设施差,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贫瘠压不垮、出山找出路”,面对粮食产量较少而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村委会大力发展务工经济,探索出一条依靠劳务输出实现精准脱贫的路子。2017年,村委会率先在全县成立村级劳动力资源服务站,通过逐户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全村劳动力情况。服务站积极与县人社局和县内、乡内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工地对接,结合劳动力情况、就业意向,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便务工。
50多岁的赵凤兰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前在家里负责农事。但如今家里的良田大多已被水库淹没,剩下一些贫瘠土地,只能种玉米、青菜等传统作物。2017年起,村委会及时和每一个落地本村的项目施工老板洽谈,除了技术工人从外面带过来以外,其他的工人全部用本村的剩余劳动力。从此,赵凤兰有了一条就近务工的路子,每年能带来6000元左右的收入,她告诉记者,“只要村里有项目,就会通知我们去报名,能在家边干活,每天有80元左右的收入,还能把家庭照顾好,挺好的!”
按照“输出一个人,脱贫一家人”的就业扶贫思路,村委会积极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主动帮助申报交通补助。2020年,全村503个劳动力中,360人务工就业,实现收入648万元,人均务工收入近1.8万元。
“爱心超市”工程,乡村“美起来”
秉承“用劳动赢得社会尊重,让美德提升村内温度”的理念,村委会按照有牌子、有房子、有货架、有物品、有制度、有台账、有积分标识、有专人管理的“八有”标准建设脱贫攻坚“爱心超市”,鼓励村民用勤劳、善良、美德获得积分、换取物品、赢得尊重。“爱心超市”每季度开放3天,开放期间农户根据积分数兑换相应的生活必需品,并进行张榜公示。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爱心超市”开放,聚集了不少群众在挑选商品。政策兜底户黄家仙告诉记者:“这次我卫生打扫得干净,挣了15分,可以领两袋洗衣粉和1提卫生纸。”通过以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村委会充分发挥了爱心超市“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调动了全村广大群众的家庭荣誉感,让自立自强、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家庭美德的“攀比”成为常态,不仅让家庭变得和美了,更让乡村变得文明了。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苏会美说:“脱贫攻坚不是终点,全面小康重任在肩,乡村振兴时不我待。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乡村,着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杨冬燕 通讯员 黄茂达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