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问渠方得河湖安澜——腾冲市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巡礼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自2013年3月在云南省率先实施河长制以来,腾冲市就把河长制湖长制作为一项维护河湖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度,贯穿于河湖保护全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腾冲市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着力把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抓手,着力组织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和美丽河湖建设等“五大工程”,着力推进示范河湖建设和“幸福河湖”样板打造,全市河湖库渠管护实现零死角,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3月,腾冲市被水利部推荐为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是云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久久为功,建全“美丽河湖”机制
腾冲市境内共有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三条主要河流,总流长496千米,总径流面积5690平方千米。
腾冲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3月,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工作,制定下发《腾冲县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对全市的河流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层层签订年度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构建市、乡(镇)、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2017年进一步完善河湖管护机制,印发了《腾冲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全市89条河流、56座水库、1个湖泊、13条较大人工渠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设立市、乡、村三级河湖长421名。编制水域岸线规划,对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龙江小江等主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方案和管控机制进行了细化,确保在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发挥岸线的综合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腾冲市着眼于河道管理机制的建立,明确河湖长管护范围、管护职责,逐河建立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落实“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档”管护措施,实现全市河湖系统性网格化管护全覆盖。在重点河湖段设立公示牌150块,明确河湖长履行保护、管理、治理“三位一体”职责。建立健全河湖长工作联席会议、督查考核等8项制度,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市级督查和年终综合考核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依法完成27条重要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推动河湖生态空间管控,确保河湖管理范围边界清、底子明,杜绝侵占河湖、破坏河湖问题发生,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在河流保护与治理中,腾冲市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机制。腾越街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辖区内的河道保洁委托给第三方,成为腾冲市实施河长制以来建立的第一家网格化包保管理专业队伍。
精准发力,实施“生态河湖”工程
在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保障下,腾冲市在广泛调查研究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生态河湖”保护与治理工程,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腾冲市以河湖长制为统领,坚持系统谋划、片区治理工作思路,认真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开发规划,积极做好项目包装、申报等。目前,已完成“十四五”及中长期重点水利项目土地调规、生态红线调整、项目赋码入库等工作。积极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立足实际,扎实开展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和美丽河湖建设等“五大工程”。“十三五”期间,腾冲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2.51亿元,规划实施水生态治理项目40件。投资9467万元,实施和顺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开展截污工程、水碓水库治理(128亩)、河道清淤工程、陷河湿地修复治理(726亩)、污水处理厂等5项工程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河湖生态全面改善,新建驳岸及汀水步道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游览,有效助推和顺古镇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与此同时,腾冲市扎实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坚持“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的思路,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从2020年开始,腾冲市利用3年时间,投资4.75亿元实施了3个美丽湖泊(水域面积0.773平方千米)、20条美丽河流建设(总长315.94千米)。截至2021年2月底,整合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
蒲川乡采取“一步规划、分步实施、试验先行”的方式,将大蒲窝河向阳水库—曼朵煤厂段共24.2千米规划建设为“美丽河流”。目前,投资543.8万元,完成了下甲集镇段试点建设,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精细治理,描绘“健康河湖”图景
腾冲市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在水质检测上不留死角,严把入水口的质量关。腾冲市成为云南省首家成功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的县(市)。
全市注重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市内重点流域、重金属防控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各项指标情况。投资360万元实施排污视频监控平台、水资源管理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分别对48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管理,对68个重点工业取水户取用水量实时监控。每季度开展一次61项饮用水常规监测项目分析,确保水质安全。以大盈江流域为突破口,依托水源工程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河道治理、清洁小流域治理,积极推进以水安全、水环境、水管理、水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5年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6.36平方公里。
腾冲市大力开展“河湖裸露垃圾全面清除行动”“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建成城乡污水管网一体化和分户式污水处理设施1723套,新建污水管网4.2千米,污水处理接纳量持续增加。全部消除饮马水河、热海河、文庙砚池3条黑臭水体,完成河道清淤疏浚402千米,清理各类垃圾2450余吨,栽种各类树木苗木64000余株,拆除河湖非法网箱养鱼3266平方米。目前,国家及省、市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通过全国节水示范县建设、省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县验收。
针对古永河河道淤塞、河堤损坏严重,汛期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腾冲市于今年3月投资5504.32万元,启动古永河坝区段(16.88千米)治理工程,项目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防护等级为五级。项目实施完成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彰显特色,打造“幸福河湖”样板
旅游业是腾冲市的支柱产业。全市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为引领,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积极推进示范河湖建设,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大盈江(南底河)、北海湖荣获“云南省2020年美丽河湖”称号。
大盈江作为腾冲的母亲河,流经北海、腾越、和顺等6个乡镇、65个村(社区),全长46.30千米,支流17条,流域面积1042.7平方千米,涉及1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不仅承担灌溉、防洪排涝任务,而且在城市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以来,腾冲市实施从北海乡花园水库至和顺镇魁阁共30.1千米的大盈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推进沿线面山植被恢复、农村“两污”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大盈江源头水质。同时,充分利用大盈江源头河流两岸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大力打造慢行系统,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腾冲市北海乡抓住大盈江流域综合治理契机,在大盈江沿线建设十里荷花、十里樱花、十里桃花“三个十里”公园,整合资金3亿余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旅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2020年带动农户增收100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万元,同比增10.5%,实现人人共享改善河湖水域环境的生态红利。
科学管理,开启“智慧河湖”篇章
在健全河长制湖长制的有力保障下,腾冲市全面推动“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监管、智能服务、销号办结的新常态机制,开启了“智慧河湖”的新篇章。
腾冲市在全省率先启用县级河湖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河长云App”巡河常态化,及时发布河湖长制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河湖管护务实、高效、便捷。目前,该市已安装完成河道生态流量监控50套、河道水质断面监控15套、排污口监控13套、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监控7套,进一步提升河湖监测管理信息化能力,实现“智慧化”河湖管理。2020年,全市各级河长巡河4538人次,发现问题88个,销号处理88个。
2021年以来,腾冲市在落实清河行动中亮点频出。腾冲市人武部与中和镇、荷花镇党委突出军民共建、军民融合的目标,联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清河行动。明光镇组织全镇52个党组织,开展“党员助力河道治理”主题党日清河行动。五合乡联合执法大队、司法所、安监站、林业站等部门组成清河行动专项行动组,联合治理效果明显。中和镇勐蚌社区积极发动群众志愿者开展“清理河道垃圾、守护绿水家园”的主题清河行动,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2021年以来,腾冲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000余次,全市参与清河行动的干部群众达到2700余人次,投入机械80多台次,拆除河道违章违规建筑240平方米,收缴过江网40余张,地笼60个,清理竹筏6个,依法打击非法捕鱼及砂石乱堆乱采等违法行为20余次,全市累计清理河道45条近460千米,清理涉河垃圾、污泥约200吨,有效地阻止了各类垃圾进入河道,避免垃圾污染水质。全市主要河流河岸基本实现了无垃圾堆放、河面无漂浮物存在,河湖环境面貌改善明显。
5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保山现场办公会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扎实开展高黎贡山保护行动、河道生态治理行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态修复行动,坚决守护好保山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筑牢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5月20日,保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腾冲现场办公会提出,举全市治理推动腾冲率先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要求腾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新发展贡献。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腾冲,已经瞄准建设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总体定位目标,再现一个美丽、健康、宜居、生态的世界花园。本报记者 黄宝洲 通讯员 高登泽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