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的“龙陵实践”(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法治宣传进村寨
龙陵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投入15.75亿元,建成42个集中安置点和10个分散安置点,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60户13630人搬入新居,同时在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专业治理、涵养风气、扶持产业就业上下功夫,实现治理体系精准化、治理手段专业化、安置点环境人文化、搬迁群众收入稳定化,大力提升安置点社会治理水平和平安建设质效。
筑牢党建堡垒,推进治理体系精准化。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安置点党建水平。龙山镇户孔村创新开展以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式”管理、年老党员“关怀式”管理、困难党员“帮扶式”管理和流动党员“跟踪式”管理“五管”为一体的党员教育工作,建成了团结有力、能力过硬的党组织,极大地提升了安置点社区治理能力。二是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始终坚持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思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党建+自治”为基,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健全以“村(居)务公开”为主的日常管理方式;以“党建+法治”为本,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以“党建+德治”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搬迁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实现安置点党建工作全覆盖,真正做到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贫困有人帮,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搬迁群众中,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归属。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龙潭山安置点全面推行“十小工作法”,即:实现小心愿、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用实际行动温暖了搬迁群众的心窝,切实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治理手段专业化。一是推进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创新网格化管理,细化单元网格职能,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智能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对脱离原社区网格的搬迁群众,按照“三户五户联防联控机制”重新划分好安置点群众网格,加强网格长的培训力度,突出网格在疫情防控、命案防控、纠纷调解等工作的专业性。二是推进治理经验升华。活学活用“枫桥经验”,强化社会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解机制,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安置点、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推进服务队伍建设。发挥挂包单位专业优势,探索联动共建,发挥政府、社会资源优势满足搬迁群众需求;打造高素质服务队伍,推进更加常态、多元的志愿服务。四是推进智能化治理。推动安置点社区“智治”,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整合治理资源,提高治理效能,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积极将安置点监控摄像头联网接入公安视频监控平台,加大安置点科技防护力度。勐糯镇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宁馨小区划分为14个网格,67个联防联控小组,设67名联防联控小组长,在每一栋单元楼(14栋单元楼)民主选举出1名楼长,作为社会单元格,将管理重心下移到每一栋楼,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重点人员走访稳控、服务群众相关事务落实到网格细胞,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
涵养乡风文明,推进安置点环境人文化。一是夯实基础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通过建文化墙、标语、壁画等方式,营造社会治理氛围,突出文化熏陶作用;开展主题教育宣讲,带领搬迁群众学习优秀文化;推进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广场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二是“村规民约”入人心,环境整治见成效。将婚丧嫁娶、村风民俗、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家家户户门前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持续不断对安置点环境洁化、序化、美化。三是挖掘优秀家风家训,大力褒奖善行义举。提高搬迁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安置点村风民风,培育文明新风尚。龙山镇杨梅山、大坪子、白家寨安置点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家规家训”牌,“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质朴的家规家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扶持产业就业,保障搬迁群众收入稳定化。一是保障生产生活。龙陵县全面推行“两区同建”,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与养殖小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有机衔接,保障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建设扶贫车间,鼓励经营小商铺,实现搬迁群众便捷就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建设就业服务站,引导在外人才返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一次技能培训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长期开展就业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会”;入户宣传家乡基础设施变化和产业优势,鼓励在外人才回乡就业。四是利用现有资源盘活收入。盘活搬迁群众“三块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原土地资源,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继续保障搬迁户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1份稳定的收益,有可持续的生活保障。龙江乡新寨村马家田安置点建成石斛枫斗扶贫车间,带动安置点及周边群众200多户300多人就近务工,共举办石斛枫斗加工培训5期,经过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镇安镇户帕村橄榄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五个一”致富行动,引导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一个园(芒果、蔬菜),一片蔗(甘蔗)、一个店(作坊)、一群畜(肉牛、生猪)、一份土地流转或股份收入,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真正挪穷窝、甩穷根,过上好日子,踏上小康路。(赵 燚 邓新强)
海报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