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创新”三位一体
我市加强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中共保山市委驻昆办工委自2018年1月成立以来,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人才+服务+创新”的三位一体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在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人才为重 三种方式唱好人才培养“重头戏”
以人才为重点,用“找人才、育人才、推人才”三种方式,唱好人才培养“重头戏”。
开展“乡情”系列主题活动,以“乡”字为“引”,以“党”字为“台”,用好、用活工委“党员之家”活动阵地,定期组织保山籍在昆党员群众进行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在相聚中凝聚人心,在交流中发现人才,不断挖掘出了一批能主动担负起建设他乡、服务老乡、回报家乡责任的党员。
建立三级平台培养机制,变“输血”为“造血”。以“两站”(流动党员联络站、服务站)为一级平台培养锻炼党员人才;以党小组为二级平台培养锻炼优秀党员人才;以党支部委员会为三级平台培养锻炼优秀党员骨干。打通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人才储备,形成了让党员和组织共同成长的工作格局。
制定《流动党员评优制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各支部开展定期评优,激励党员联系党员、党员帮助党员,逐步形成了通过党员助推就业联动、人才互动、服务带动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开展“树一个典型、讲一段故事”系列活动,不断挖掘党员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故事,总结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典型做法。利用“保山驻昆先锋”微信公众号开展日常宣传、定期拍摄党建微视频进行总结宣传两种方式,选好榜样推人才。
服务为基 两个维度筑牢为民服务“基础桩”
以服务为基础,从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和设置“两个常态化布局”两个维度,将服务与管理深度融合,筑牢为民服务“基础桩”。
成立善洲志愿服务队,抓住资源聚集这个要素,通过服务队这个平台把在昆优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采取“对口分流”“精准分配”的方式,帮助困难党员群众解决好工作上、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支专业化队伍有效解决了党员群众工作无着落、生活无保障、就医无方向、维权无门路、创业无条件、发展无渠道的“六无”情况,切实提升了党员群众的获得感及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
成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和“流动党员服务站”。“联络站”主要负责新流入党员的报到登记接收,定期与党工委办公室交叉比对流动党员底数,确保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服务站”主要负责困难党员群众的日常接待、走访慰问等工作,确保打通服务困难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两个常态化布局,显著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创新为径 一个目标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以创新为路径,将党员与组织协同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构建开拓创新新格局。
制定“1+1工作法”(即:一证一册强衔接、一查一对清底数、一分一合强学教、一评一报促监管)。结合流动党员分布广、人数多、情况杂等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容易出现的“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难点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体制外)党务工作不精、党建思路不清等问题。“1+1工作法”把出思路、想办法的“阵痛期”集中转移到党工委层面,减轻基层负担,让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起来后“不空”“不乱”,真正发挥“两个作用”,让党组织负责人履职后“不慌”“不忙”,轻装上阵,既突出了创新性也兼顾了操作性。
创新“小微企业联合体”制度。由保山籍在昆企业家党员牵头,将原本分散的保山籍党员群众经营的各类企业按照“平等自愿”“供需平衡”的原则组合成一个或多个“贸易圈”。变竞争为合作,变被动为主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通过增加交易数量和现金流动,促进“圈子式”的收入增长,扩展了以党建促发展的新思路,打造了以党建带动发展,以发展反哺党建的良性循环,使广大党员携起手来,共破发展瓶颈。
吴 侃 左 娜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