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运动 一样的热潮——保山市全民健身运动亮点扫描
来源: 保山日报网 阅读:
不一样的运动 一样的热潮
——我市全民健身运动亮点扫描
本报记者 王曼华
今年年初开始,家住隆阳区象山路的陈先生就注意到,每天晚饭后,路对面人行道端头就有四五个大妈跟着视频跳起广场舞来,尽管地方不大,路灯被高大的行道树遮挡着,但大妈们借着昏暗的光线跳得不亦乐乎。“现在在保山城,只要有平整的地儿,就有广场舞大妈的身影。”从陈先生的话中,可以窥见广大市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了也表明全民健身运动已深入我市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品位的提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市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向着更宽广的领域和更具活力的人群扩展、渗透,人们的健身选择和运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爬山、游泳、跑步、打球到晒马甲线、炫人鱼线、练蜜桃臀、做小“腰”精等贴有时尚标签、个性符号的新兴运动,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
“互联网+健身”
让运动有了更多选择
每天晚上睡觉前,年过八旬的王大爷和老伴都会打开“微信运动”查看今天的步数,关注一下家人的运动情况。他说:“通过微信运动,他可以了解儿女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提醒家人注意锻炼身体。”
而在国企工作的赵女士经常加班,没有固定时间锻炼的她,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运动,她买了跳绳、哑铃、瑜伽垫、弹力带等放在家里、办公室,只要一有时间,就跟着运动App自己锻炼。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健身的时间和空间,让健身变得更加随性和灵活。“只要下载一款运动App,就相当于请了一名私教,想练哪块肌肉、如何发力、怎样呼吸等等都会对你进行指导,并且还会记录运动的时长、强度、运动轨迹等,对你的运动效果进行评价,又省钱还节省了往返于健身房的时间。”健身爱好者李先生说。互联网可以让人把健身房搬回家,也可以让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各地的赛事。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为减少人群集聚,广场舞以及健身房、游泳馆等一些运动项目和运动场馆暂停活动,人们便开始依托于网络开展运动。有的下载App跟着练,有的跟着教练录好的视频练,有的甚至开启了网上直播。省、市等相关单位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向市民发布居家健身指南,市民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就可以按照健身方案进行居家锻炼,也可以参加省上举办的“天天马拉松”“点亮云南”“线上广播操赛”以及线上徒步比赛。
尽管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运动的空间,但并不妨碍人们进行锻炼,反而使加强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据统计,目前,我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达39%。
疲倦与汗水
强健的不只是身体
全民健身热不断地拓展、深化了健身理念、价值、内涵,健身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成为文明新生活的一部分。身处其间,人们自如地表达着内心感受与情绪,塑造着个性与人格,展示活跃蓬勃、阳光向上的精神气象。并且,在运动的疲倦与汗水中,人们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对王建丽来说,健身给予自己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友情。朋友的一次邀约,让她喜欢上了健身操,并且一跳就是10余年。“越是感觉身心疲惫越要运动。”这是多年来坚持运动的她的感悟。由于繁忙的工作与琐碎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她患上了失眠症,不时处于焦虑、烦躁的情绪当中,虽然看过医生、吃过药,但病情始终不见缓解。跳了一段时间的健身操后,她发现病情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从此以后,跳操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她和一些操友处成了好友,健身之余,大家不时聚会约饭,甚至组团出国旅游。“大家相处得比亲姐妹还亲。”王建丽开心地说。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句口号。于高嫣红来说,却是她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得出的生命真谛。13年前,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在历经了一年多的化疗后,她的病情有了好转。但人瘦得不成形,头发几乎掉光,虚弱的时候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调养了一年多后,她从每天几百米距离的散步慢慢尝试着锻炼身体。现在,她不仅能一口气跑10公里,还能爬山、游泳、瑜伽、跳健身操等多项运动交替进行。经检查,她的身体已恢复了健康。“我曾经陷入悲观绝望中,是运动改变了我,让我拥有了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高嫣红感慨道。
“越忙越要运动,运动是最好的休息。”这样的观点被许多健身爱好者所信奉。越来越多的人将运动当作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生活习惯。
从个体到群体
社会文明在传递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运动方式,也改变着健身人群的相处方式,爱好相同的人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群,组织比赛、开展活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自发组成的健身群俨然成了线上“运动俱乐部”。
爱好跑步的保山学院刘老师和小伙伴们组织了一个群,每天运动过后,大家都在群里打一下卡,有空约着聊聊天吃吃饭。不时会组织一场减脂比赛。“像跑步这样的运动很枯燥,有时得采取一些方式让自己坚持下来,建了微信群大家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像这样的运动微信群有多少我们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互联网的加持,运动群体在不断增加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起到了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市教育体育局群体科科长李明说。
其实,运动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坚强、快乐,它还扩大了社交圈。每一个蓬勃向上的健身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向外辐射出满满的正能量,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传递着社会文明。喜欢跑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无论是绕着城市街道跑还是在青华海跑,不相识的跑者都会打招呼,喊一句“加油”或是伸出拇指点个赞,有些群体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一些运动微信群还对群友在规范自身行为、遵从社会公序良俗等方面进行要求,除了组织开展运动比赛外,有的还组织捡垃圾活动,发起在微信运动中捐赠步数开展公益等活动。
■链接
“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改善了我市县级、乡镇、行政村(社区)的群众健身体育基础设施,调动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体育场地4847个,场地面积717.649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3平方米。城市建有“15分钟健身圈”,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站设有体育服务功能,发挥了基层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2016年以来,我市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步道工程项目,共建成547千米步道;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场地示范工程”289个,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品牌活动60个。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完成足球场建设80个。
●全民健身组织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市级体育协会、俱乐部30个,县(区、市)级体育协会、俱乐部19个,全民健身服务站点520个,城市街道、农村乡(镇)都建有体育组织。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03人,达到总人口的2.28‰。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达39%,国民体质监测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87.3%。
●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地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多次,涉及围棋、篮球、武术、健身气功、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广泛推广民族民间武术、民族健身操(舞)和打歌、射弩、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了国际羽毛球争霸赛、自行车速降赛、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马拉松赛、高黎贡超级山径赛、围棋大师赛等国际品牌赛事。
●太极拳、健身气功及围棋运动推广普及工作再上台阶。中心城区新增5个太极拳免费习练站点,长年习练群众达3000多人。通过举办各类围棋品牌赛事和常规赛事、论坛、讲座,以及开展围棋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促进了围棋运动的普及。全市共有70余所学校20000多名师生学习围棋,获得围棋业余级位或段位的棋手达3000多人。2020年我市被中国围棋协会正式授予“全国围棋之乡”称号。同时,我市老年体育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75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老体协组织,覆盖率达100%。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21.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2%。
●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有16个公共体育场馆实施低免费开放,2020年累计接待健身群众60万人次。
王曼华 穆 辉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