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桃树河村共创文明乡风 共享幸福生活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腾冲桃树河村共创文明乡风 共享幸福生活
云南日报记者 杨艳鹏
腾冲市中和镇新街社区桃树河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村寨,原居住于海拔1650米至2600米之间的群山之中,是腾冲198个“边少贫”自然村之一。全村有村民86户385人,全部为傈僳族。
近年来,桃树河自然村依托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人人勇于“阿咪嚓”(意为为共同过上好日子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处处彰显着这个傈僳族村寨的文明新风尚、幸福生活,成为保山市亮点突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
共建和谐家园
走进桃树河自然村,民族风格的青瓦房、文化广场上高耸的刀杆,村头寨尾随处可见的标语,布局合理、规划整齐、环境优美的村庄,集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处处展现家园新气象。
曾经的桃树河境内山高谷深,道路晴通雨阻,地质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集山区、贫困、闭塞于一身,是典型的“住山种坝”和“三不通”村寨。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摆脱贫穷的出路在哪里?桃树河人没有等、靠、要。早在2011年村民就自发筹集482万元资金,向郭家营(大水板)购置53亩集体土地。在此基础上,政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920余万元,帮助实施“三通一平”、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桃树河整村迁离高山深谷,搬到了“傈僳新家园”。搬迁只是第一步。搬迁后如何发展产业,共同富裕?山是桃树河最大的优势,念活“山字经”是最大的出路。
桃树河除了发展草果、红花油茶、泡核桃等传统产业,还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种植人工秃杉,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家有林地200多亩,种了1万多秃杉,这些人工林就是我家的绿色财富,娶亲嫁女全靠它。”正在查看秃杉林生长状况的村民余在华说,林下还套种了重楼、三七等中草药。
桃树河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迁入地大力发展农作物加工。“我家种植草果有30年了,供孩子读书、娶儿媳妇都是靠草果收入。”村民杨朝仙乐呵呵地说,她家现在做起了草果生意,草果成熟的季节就收购新鲜草果来初加工后卖到全国各地,一年收入10多万元。
目前,桃树河种植秃杉10000余亩,抚育管护人工和天然林14000余亩,种植泡核桃3000余亩、红花油茶3000余亩、草果2000余亩,年产值50余万元。此外,发展林下种植茯苓、重楼等中药材种植,成立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入社农户58户,入社率达70%。
共创文明乡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桃树河自然村村民发自内心的话语。
国庆期间,走进桃树河自然村,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搬迁后的桃树河将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写入村规民约,创新村域管理机制,定期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集中汇总上报,变群众跑为党员跑,让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我们村有9个党员、9条巷道,按照‘党支部+党员户+普通农户’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一个党员负责一条巷道、十户人家。”余在明介绍,网格化服务体系的设立,不仅节约了群众办事的时间,还拉近了党群距离。
同时,桃树河还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家庭为抓手,弘扬文明新风尚。2020年度,共评选出文明家庭2户,十星级文明户5户。
“我们搬下来以后积极发展生产,没有喝酒闹事、赌博打麻将这些不良嗜好,还不断跟其他友邻寨子、少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取长补短,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余在明道出了这几年桃树河的发展变化。
此外,桃树河倡导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村规民约明确要求父母必须供子女完成学业,每年争取社会教育赞助资金1.2万元资助在校困难学生,在全村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今年我们村的余江遨,以665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余在明欣喜地说,目前,该村共有在校高中生6人、大学生9人、研究生1人,有各类财政供养人员15人。
如今,搬迁后的桃树河以建设“和谐文明村寨”为目标,成立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家家争当文明户,人人抢当志愿者的文明新风尚。
共享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眼下,位于桃树河的腾冲市立夫刀杆文化传承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刀杆节”投入运营。
“我们在这里建设立夫刀杆文化传承中心,就是要把傈僳族的刀杆文化传播出去,讲好立夫的故事,推动各民族共同过好刀杆节,推动各民族文化经济共同发展,让桃树河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村民余在才期待着该中心早日建成。
近年来,围绕创建“民族文化特色村”的目标定位,桃树河自然村在满足傈僳族群众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又与当地其他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和隔壁邻里寨子关系非常融洽、非常亲近,无论我们有红白喜事还是相邻寨子有红白喜事,大家都相互帮助、相互交融,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在一起开展联欢活动。”余在明说,搬迁后举办的刀杆节,都是周边村寨各民族一起狂欢,真正实现互相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每年到全国各地演出上百场次,将傈僳族民族文化更好地弘扬下去。”已经演出了20多年的县级非遗传承人余生林说,目前表演队先后18次获得各级奖项,20名村民掌握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跳嘎”等传统民族技艺。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桃树河也迎来了发展机遇。目前,桃树河“思佳木”景区“乡村振兴”民族文化建设暨AAA级景区正在编制中。
“我们坚信桃树河一定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余在才解释说,“思佳木”意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如今,桃树河已经迈入全面小康,从“边少贫”自然村一跃成为文明新村,正在沿着乡村振兴道路阔步前进。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