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党旗红 ——记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党委副书记龚毅明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本报记者 杨茜
“耈街乡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乡镇,用党建思维来推动工作,更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昌宁县耈街乡党委副书记龚毅明说。
昌宁县耈街乡地处澜沧江畔、三州市五县结合部,是一个少数民族乡镇,同时居住着彝族、苗族、白族、壮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 20%以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多民族的土地自然也生出了多种文化,但如何让同一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成了一大难题。“用党建思维推动工作融合”是龚毅明寻找到的最佳答案。
“党建+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成效显
“无规矩不成方圆”。拥有9年党龄的龚毅明一直潜心研究党的各项业务,他觉得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先从党建业务上立好规矩开始。为了保障基层党建工作有人部署、有人落实、有人问效,龚毅明坚持在压实责任上立规范,始终在党建工作中推行党组织书记与所在党组织、第一书记与所驻村党组织、乡党政领导班子与挂钩联系党组织“三个同责”,有效保障了工作力量向党字凝聚,工作责任向横向拓展。
规矩立好了、责任落实了,就要开始重点抓民生。沿着党建推动工作的思路,龚毅明通过“党建+就业”的模式,针对劳动力弱、有收入风险的风险户,争取民间资本和村级集体经济,就近就便设立了37个乡级扶贫公益岗,全面巩固保障了有收入风险的人群,并帮助他们树立起了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生活理念。
针对有劳动力、有致富愿望的群众,龚毅明积极搭建以乡级劳务输出合作联社统筹协调、村级劳务合作社具体落实、劳务输出公司互惠合作的劳务输出平台,通过有序向外省输出劳动力,切实为1200余名务工群众增收6400余万元。同时,按照输出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收取服务费壮大集体经济,不断破解村级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困境。2020年,耈街乡荣获省市县三级脱贫先进集体称号。
“党建+社会治理”,创新治理有妙招
“我们干工作也不能老古板,还是得不断用创新思维打破发展瓶颈,才能真正以党建示范引领基层各项事业发展。”龚毅明向记者说道。
为了更好地推动耈街乡的农村社会化治理,龚毅明大胆尝试创新,提出了筑牢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聚焦法治村干部、基层协商议事会和乡贤工作站三股力量,借助赏罚有信的积分管理机制、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的自治组织三个载体的“一心三力三借助”的党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推动了农村治理的融合化、制度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实效化。同时,龚毅明坚持用党建思维凝聚各界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牵头在2个疫情防控检测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并主动担任弯弓桥检测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不同部门抽调的34名骨干党员分批次实施24小时值守任务。在整合乡村组三级党员干部力量中,划分了37个责任区,组建了16支党员先锋队等社会力量,配合外来人员排查、疫情监控任务,逐步形成了党组织引导,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的抗疫氛围。
党建宣传消除舆论风险也是龚毅明的妙招之一,通过整合乡组织办、宣传办人员力量成立宣传工作组,形成党组织入户引导、先锋队流动宣传、小喇叭定时播送、公众号每日发布的立体式、多角度宣传体系,同时辅以双语、原创歌舞和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确保了宣传工作有力有序、舆论氛围积极向上。
“党建+特色文化”,民族团结心齐聚
“我们是少数民族乡镇,将党建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也是我们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龚毅明说。
耈街乡拥有历史丰富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为了让苗族服饰国家非遗传承这一亮丽名片走出一条苗族刺绣组织化、现代化、商业化和专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龚毅明牵头在全乡范围内建成了大水塘苗族风情园,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一年一度开展彝苗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泡核桃文化旅游节,常态化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打歌、民族歌舞、苗族刺绣等培训。此外,还通过打造耈街五彩盛装苗族刺绣品牌,整合现有传承人生产资源,设计和生产符合现代化、年轻化消费理念的苗族刺绣产品,不断拓展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渠道,以效益转化推动传统文化有序传承。
“现在,我们耈街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各族群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觉得党的阳光照到了各家各户中,对未来信心满满。”龚毅明说。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