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循共同体意识之“纲” 全面推进昌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理论文章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严循共同体意识之“纲” 全面推进昌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理论文章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如何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等重要命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何改进民族工作德重要思想,是我们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昌宁县的民族工作,要严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总“纲”,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昌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融荣共识,构筑共生共荣精神家园。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谋划和推动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工作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生产生活实践相融合,正视共性,增进一体。一要抓实教育培训,铸牢共同体意识。将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运用理论学习中心组、“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等载体,通过群众会、微信群、“民族团结大讲堂”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理解,做到五个认同。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组织开展一次专题学习、一次主题宣讲、一轮宣传活动、一次知识测试“四个一”活动,对县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二要坚持正本清源,唱响多元一体主旋律。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观念,坚持正本清源,唱响多元一体主旋律,充分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三要弘扬昌宁文化品牌,共筑和谐共生精神家园。以厚重的茶乡文化为载体,传承崇礼亲仁的茶道精神。昌宁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是云南省“一县一业”茶叶特色县。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山现场会关于“将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的要求,着力发挥“千年茶乡”品牌优势,以茶产业富民强县,以茶文化凝聚民心。通过“茶叶产业+”模式,打造“茶味庄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县”平台,将《昌宁古茶树图谱》《茶画昌宁》《就想来昌宁》《红茶飘香》茶文化作品作为宣传推介昌宁的有效载体,将茶文化向单位、企业和家庭渗透,把精行俭德的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融入到群众生活中,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茶人精神和谦和包容、相敬互让的茶乡品质陶冶情操,凝聚同心同德、团结一心的思想源泉。
二、立足发展根本,建设共居共享美好家园。
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总书记给沧源县老支书回信中“三个好”的期望,立足发展根本,找准发展定位,提升发展质量,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聚焦民生福祉,以保障民生凝聚民心,让各民族共享小康生活的美好成果。坚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民心、激发民智、汇聚民力。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扛牢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民战争,守住了确诊病例“零发生”的底线,守护了各族群众生活稳定和生命安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各族人民共同享受民生保障、精神富足、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
(二)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一是围绕“滇西最美田园城市”定位建设美丽家园。按照“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建设标准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依托县城水环境生态治理示范园等 12 个公园,建设“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滇西最美田园城市。坚持美丽县城、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碧水蓝天”保卫战8大标志性工程,将美丽县城为标志的大美昌宁,建设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生活家园,提升各组人民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围绕“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定位建设幸福家园。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烟草、茶叶、核桃、畜牧、蚕桑、果蔬等6大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振兴抓产业、产业抓片区、片区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群众”为抓手,实现群众进入产业链稳定增收。三是围绕“绿色硅材精深加工示范区”的定位建设富裕家园。做大做强“绿色硅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引进通威年产 15 万吨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全国最大的高纯晶硅单体生产基地快速推进。依托县城生物资源加工园区,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制定出台《市场主体倍增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增注册各类市场主体 2.2 万户,工业正从昌宁发展的短板,转变为新的富民强县增长极。四是围绕“辐射滇西南重要交通要道”的定位建设开放家园。抓住永平至昌宁、弥渡至昌宁、昌宁至链子桥 3 条高速公路列入全省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契机,加快全县高速公路网建设。实施干线公路改造、村组公路通畅等项目,建成农村硬化路 1629 公里,建成内联外畅、运行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由“七县区结合部”向“辐射滇西南重要交通要道”转变,有效连接和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经济带、沿边跨境经济带。
三、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全面交往交流交融。
针对昌宁县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分布特点,着力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做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一要着力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讲好故事,用勐廷社区350年回汉两族和谐共生、芒赖社区彝傣两族水火相容等团结进步的历史、现实典型,促进各族人民的增进互信,加强交流。搭建平台,以城乡社区、民族混居地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为重点,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强化治理和服务,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实现身融、心融,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在湾甸乡、勐统长山、耈街土皮太等具备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教育中实行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学习,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积极支持创业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和组织化力度,以转移就业为媒介,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交往交流交融。二要开展形式多样交流活动。倡导和支持各地利用传统节日等开展各民族联谊交往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促进各民族情感相通、心灵共鸣。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举办泼水节、火把节等民俗活动,用《苗女嫁衣》《天地霓裳》舞蹈《鼓韵》等民族文化文艺作品弘扬民族文化品牌。推进了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进一步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作用,不断消除陈规旧习,倡导文明新风尚,使各族群众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注重综合施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大统战大治理格局,坚持用法治思维管理民族事务,用法治手段解决民族事务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昌宁。一要聚焦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推广“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探索“主人式治理+协商式治理+服务式治理”的“三治融合”新路径,全力打造全县城市社会治理的文明小区样板;依托“党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山区“平安乡村”“智慧乡镇”,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和综治中心视频资源互联互通,综治中心与“雪亮工程”一体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战化运作。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在县城推行“云宁哨”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将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快一公里”。二要聚焦依法治理。坚持法治、德治、村民自治有机融合,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节庆、婚嫁、丧葬等方面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支持各族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大众化、人文化。抓好法治宣传教育,将少数民族纳入普法的重点对象,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筑牢全县和谐稳定、团结进步的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等政策法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持续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宗教活动管理等专项行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全县宗教领域和顺稳定。
董繁华 昌宁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