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腾冲

芒棒镇千年茶韵

发布时间: 11-02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芒棒镇千年茶韵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张月和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孔明茶图片2.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孔明茶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孔明茶.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腾冲市芒棒镇地处高黎贡山分水岭以西、龙川江畔,亚热带气候以及立体气候,滋润出繁茂的植被,自古就为茶事活动盛行之地。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孔明)南征,士兵遭遇瘴毒染病,诸葛亮命兵士口中含茶叶行军,茶到病除,士气大振。征战结束,诸葛亮命士兵撒籽植茶,从而带动当地人饮用、种植这种茶,这种茶即被后人称为孔明茶,孔明也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的孔明诞辰“茶祖会”中被尊奉为茶祖。在高黎贡山古道沿线,诸葛亮南征时士兵误饮的哑泉、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分水岭上的诸葛城,高黎贡山古道上众多茶庵、茶铺遗迹,以及高黎贡山丛林中大面积的野生古树茶,无不为孔明茶的传说增加几分可信度。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高黎贡山丛林中大面积的野生古树茶,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南段山脉,从芒棒镇小坪河古道向南延伸至五合整顶、龙陵古城山的大片原始森林里,这些野生古树茶,也被人们称为孔明茶。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1年10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蒿坪管理站站长余新林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前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蒿坪管理站84道班(又名洋芋地),以及腾冲、隆阳分界处的大蛇腰一带考察孔明茶。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高黎贡山密林深处,到处是孔明茶的身影,有的生长在浓密树荫庇护下,铜枝铁干以及盘旋虬枝上,沾满潮湿的苔藓,苍翠的叶子,有的常年经受风吹雨打,有的常年见不到阳光,显得格外苍劲有力,抑或锈迹斑斑。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据考,这些被称为孔明茶的野生古树茶,有的树龄高达千年,大部分也有四、五百年历史,品质虽与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古茶树大致相同,却由于生长习性不同,而加工成茶后味道微苦。腾冲市有47000亩野生茶树,芒棒镇境内就有9000亩,包括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蒿坪管理站84道班(又名洋芋地)、三叉洼(老罗坑)、太平铺范围内分布的7000亩;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蒿坪管理站大花窝、香树丫口、打油河范围内分布的2000亩等。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上云千年古茶树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97年,与腾冲市清凉山茶厂厂长徐家龙一起前往蒲川坝外参观古茶树,并向原在蒲川公社管理茶业的一名干部借来一封手抄信件。写信人是茶叶专家陆滢,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曾两次应李根源等人之邀前往腾冲举办茶业训练班,1955年,他委托女儿前往北京看望李根源先生,得知腾冲已发展大规模茶园四十个,欣然动笔写信给蒲川平山赵春顺、赵国富等学员。信中除了回忆他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蒲川制茶的经历外,特别提及他曾在腾冲上云考察到一棵树龄千年古茶树,写信目的,主要是希望赵春顺、赵国富等人把腾冲上云(今属芒棒镇)一户刘姓人家院落中的“千年古茶树”茶籽寄一些去,以便他作为茶史编写的参考。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孔明茶.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如今,上云刘姓人家院落中的这棵“千年古茶树”,正如高黎贡山中一株三千多年的古树茶已经枯死一样,也许已经不复存在,而这封信件提到的事实,却足以证明腾冲芒棒上云一带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千年以上,只是先前大多种植于房前屋后,没有形成规模。据茶业部门资料,腾冲市现有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5000多亩,其中,芒棒镇境内的文家塘、劳家山约500亩,芒棒镇窜龙、坪田、坪地约1000亩,芒棒镇城河、红豆树约600亩。在芒棒镇境内,胸径5㎝以上古树茶7466株,窜龙1679株,坪田246株,坪地811株,大田坡3990株,桥街300株,老桥头440株,大水塘305株,赵营383株,总产量约1.3吨。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茶神”封镇国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诸葛亮在南征途中留下孔明茶,被后人尊称“茶祖”,而在芒棒镇窜龙,一位首开规模种植茶园的茶人,却被两次前往腾冲的茶叶专家陆滢尊称为“茶神”,这位茶人就是窜龙人封镇国。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1年10月,在芒棒镇窜龙社区干部段生平带领下,再次前往高黎贡山西坡毛草地后山,拜谒了被茶叶专家陆滢尊称为“茶神”的封镇国先生之墓,从封镇国墓的大量碑文题刻里,进一步读懂了封镇国先生的传奇经历。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镇国墓初建于民国十年(1921),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其子封维德重建为卧斗式石冢。墓长2.8米,前高3米、宽2.7米,后高2.4米、宽2米,墓口石五碑四柱,内外镌刻着墓志铭以及众多的墓赞、诗联等。主碑为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题书的“云南小猛统巡检镇国封公墓”,“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十一月吉旦,云贵监察使世晚李根源”等文字,尊称封镇国为“封茶神”的墓赞,系茶叶专家陆滢所题写,陆滢为封镇国题写的墓赞全文如下: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远祖季疵,来到滇池。封神西降,羽裔来迟。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绝世佳种,腾龙开基。制销海外,欧美名驰。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有子光大,祈灵护持。气吞印锡,功盖武夷。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特产建国,裕民救时。九泉竟志,千载追思。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佩藩封茶神墓赞,茶迷陆滢谨题。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这里,茶叶专家陆滢自谦为茶迷,却尊称封镇国为“茶神”,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封镇国在窜龙乃至龙川江流域的茶叶规模种植推广过程中确实发挥过开山鼻祖的巨大作用。那么,军人出身的封镇国又是如何走上首开种茶风气之路呢?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云南省政公所会办、署理腾冲县县长、二等大绶嘉禾章、前众议院议员、邑人刘楚湘敬撰、腾冲县教育局督学世侄刘汝濂敬书的《清游击衔补用都司、民国云南小猛统巡检封佩藩先生墓志铭》记述墓主家族渊源、生平事迹云:君讳镇国,字佩藩,始祖讳询,江苏吴县人,明正统间以千夫长随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思氏入滇,家腾冲之曲石,子孙繁衍,分支龙江,十世祖卜筑窜龙村。封镇国生于同治元年(1862)壬戌九月十三日戌时,卒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七月初十日丑时,享年六十岁。封镇国自幼身材颀硕,豪爽任侠,十八岁从戎,光绪乙酉,即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占领缅甸,木邦、锡箔两土司请救援,封镇国临危受命,与龙陵人钟文元募勇千人驻南坎遮兰候命,后来又以随征盏达倮黑河西野匪等积功保授游击衔补用都司。在清代,游击为从三品武官,都司为正四品武官,因此,封镇国墓表有“佩藩封老将军墓赞”等语,同时,封镇国在主持腾冲团务期间,上江有妖人以符咒惑人,导致许多煽诱者众,当事者恐其为乱,委君计捕之,置诸法,滇政府奖以银质梅花章。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镇国墓墓表.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作为首开腾冲龙川江流域种茶之风的“茶神”,封镇国对引种茶叶开始于民国元年(1912)被授予顺宁府小猛统巡检以后,他在任职期间的“惠政”,就是充分发挥小猛统( 今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与猛库(今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猛库镇)地壤毗连,而勐库又素来以产茶出名等优势,在小猛统大力倡导种茶,以致茶业大兴,民食其利。与此同时,封镇国不忘家乡,曾集资数万元,采办勐库茶种12000多斤,运到腾冲窜龙种植于自己家山上,民国七年(1918)辞任之后,他又在家乡大力推广种茶,并分赠各乡,附种茶说明书。《清游击衔补用都司、民国云南小猛统巡检封佩藩先生墓志铭》记载:“民国改建元年,奉委小猛统巡检,有惠政。猛库素以产茶名,小猛统壤地毗连,土民艺茶之风尚未大行,君因其所利而利之,广为倡导,订科条,严惩奖,未几,茶业大兴,民食其利,并购籽种运腾植之家山,为腾人倡。卸事归来,愈多载茶种,从事艺植,并分赠各乡,附种茶说明书,期裕腾人”。墓志铭高度评价封镇国引种茶叶功绩云:“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能修稼穑,以食人者,古有法施于民,则祀之之典,君于小猛统及腾冲以茶教民,惠泽洋溢,食厥利者,咸尸祝乎君矣”,“铭曰:生民所资,饮食教诲。人嗜茶饮,芳香清快。陆羽博物,著经唐代。中土名产,舶输海外。厚生裕民,利泽悦兑。腾冲艺茶。青青薆薆。人思倡始,歌君遗惠。我铭幽宫,传之万岁。”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封镇国墓表上,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张群的题额“佩藩先生墓门之赞,佳城百世。行政院院长张群”,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题额“侠义足式”,远征军钟彬军长题额“德业千秋”,在主碑右侧,曾任云南省代省长周钟岳题额云:“封佩藩先生赞:将门之子,束发从戎。牛刀小试,惠政攸隆。艺茶兴业,人颂其功。缅彼遗泽,式此幽功。周钟岳敬题”,在主碑上方,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督办李曰垓题额“俶德不笃”,与陆滢题写的墓赞左右对称的墓赞为外交部专门委员、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尹明德题写,全文为:“秀毓钻龙,表表人杰。倜傥不羁,贤豪倾折。政惠边陲,万民欢悦。片言解纷,公私立决。艺茶腾阳,经济建设。广大繁荣,继承美德。高冢巍巍,常吊斯碣。佩藩世伯老先生墓赞。外交部专门委员、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愚世侄尹明德谨题”,尹明德题写墓赞亦用“艺茶腾阳,经济建设。广大繁荣,继承美德”等语盛赞封镇国规模引种茶园的历史功绩。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次茶业革命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镇国之所以能够被尊为“茶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封镇国及封维德父子二人,能够发扬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子承父业,发扬光大。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维德(1900-958),字少藩,芒棒镇窜龙人,曾到昆明学习工程技术,历任腾冲第二区区长、团首、保腾公路工程处主任、梁河设治局局长等职。刚从腾冲五属联合中学毕业,他即继承父志,在窜龙一带扩大茶山面积,并扩大至龙川江西岸,在甘露寺的石土铺开辟林木试验场,种植茶叶100多亩。1935年,封维德任腾冲第2区区长,又在龙江、蒲窝两乡集资数万元,购进勐库茶种一百多驮,在其辖区大力推广种茶。随着茶叶开采,封少藩又摸索茶叶加工技术,用手工制作出“封家香茗”,采摘,揉捻,用竹笼烘烤,使茶叶色、香、味达到一定标准,形成独具风格的封家制茶经验。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镇国.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39年冬天,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回到腾冲,参观窜龙村封镇国父子所植茶园,赋诗《咏窜龙村》云:“群茶叠翠拥窜龙,茶树青青绣谷中。采得毛尖八十担,巡司播种已收功”,并附诗注云:“窜龙之茶,民国元年小勐统巡检司封镇国所播种,今其子封维德继以提倡,将龙江上下游的产量增万千倍”。由此,李根源根据滇缅公路通车后,腾冲出口货少,花纱进口囤积等现状,决心把腾冲打造成一大茶区,以大量外销茶抵补花纱进口之漏卮。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根源聘请封维德为云贵监察使咨议后,封维德备受鼓舞,决定将禁种鸦片和组织茶业生产合作社结合起来进行,以政府名义发出了《敬告龙、蒲两乡父老兄弟书》。李根源回到昆明,邀请茶叶专家陆滢前往腾冲教授种茶制茶技术,此时,陆滢正在宜良担任由中央经济部中国茶业公司、富滇新银行等合办的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教导主任,学期尚未结束,封维德又亲自前往宜良拜访陆滢,终于促成陆滢1941年初的腾冲之行。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陆滢(1878-1969),字溪莆,号澄溪,江苏南通市人,江南实业学校毕业,著名茶叶史专家,曾创制滇红茶,著有《陆澄溪自传》,参与编写《中国茶史》。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41年1月30日,腾冲茶业训练所在腾冲忠勇路正式挂牌成立。李根源任董事长,刘楚湘任所长,报名学员高达百余人。腾冲六街人、留日学生王恩泽教授《土壤肥料学》,李根源的私人医生沙马林(新疆人,俄罗斯族)教授英语,部分腾越省立中学教师分授语文、数学、军训等,陆滢亲授《茶叶历史》《茶叶地理》《茶叶经济》和《制茶学》。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封家大院.jpg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42年初,陆滢带领学生在来风山大规模种茶,种茶完毕,又把学员分成几个组,前往蒲川等地实习制茶。封维德综合两代人的种茶制茶经验,编写茶学乡土教材《种茶浅说》,由陆滢审定作序。陆滢在序言中说:“批阅之下,览其浅显明了,切合腾冲实际情形,如各乡镇、各设治区能人手一编,如法推广,乘此腾八公路将通,运输便捷之际,迎头赶上,岁制数万担外销茶,由仰光出口,则腾冲整个农村富矣。”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42年5月,日寇入侵腾冲,腾冲茶业训练所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茶叶专家陆滢1946年2月再次来到腾冲,前往蒲川乡制茶期间,得知蒲川平山的赵春顺、赵国富等人经过不懈努力,试制成功“济中茶”,销往缅甸等地。1947年1月,腾冲县立职业中学继续招收第二批茶林训练班,学生48人,仍由茶叶专家陆滢担任主讲。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经过几代茶人努力,腾冲南部乡镇不几年即茶林相望,富足一方。如今,芒棒镇在册茶叶面积18640亩,17个社区均种植茶叶,涉及茶所8个,涉茶人口27436人,茶叶产业已经成为芒棒产业经济重要支柱。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777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