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评】希望的田野奏响万物和合共生之歌
来源: 云视网 阅读:
(云视网特约网评员 陈长)
山川为素纸,农具如神笔,天人协作,挥毫泼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出品,云南广播电视台摄制的COP15大型纪录片《生命之歌》在央视、云南卫视热播。其中,《我们的田野》篇章生动展现了壮丽独特的哈尼梯田,风光旖旎的罗平油菜田,绚丽多彩的东川红土地等,每片田野都在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千百年来,在广阔美丽的云岭大地上,人们和田野相濡以沫、共生共荣,谱写了一曲万物和合共生的大地欢歌。
尊重自然,希望的田野奏响和谐共生之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在同自然界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当各个系统彼此适应、输入输出总体平衡的时候,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稳定的良性循环。哈尼人历来敬畏自然,千百年来,他们细心保护着茂密的森林,在森林之下搭建蘑菇房,又在村寨周边依山随势挖田引水,开垦出了宛如天梯的层层哈尼梯田,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千年哈尼梯田生机勃勃,处处都有美景,季季都是最美的季节,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地区。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今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从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推动相关各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给大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在广阔的云岭大地呈现和谐共生之美。
顺应自然,希望的田野奏响绿色发展之歌。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想要发展,必须顺应自然。罗平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窝窝头般的小山包散落在坝子之中,喀斯特地貌在很多人看来是贫瘠的代名词,但罗平却培养了独特的生态农业,让油菜花成为了这座城市独具标志性的名片。每年春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坝子竞相盛开,连绵数十里,呈现出“油菜花成海,香波浪涌金”的生动画面,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人们无不感慨罗平是“金玉满堂之乡”。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蓝天、碧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源。要顺应自然规律,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农业,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绿色经济,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让土地上长出“金元宝”,田园风光成为“聚宝盆”,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使广大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
保护自然,希望的田野奏响绚丽多彩之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向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乌蒙山的东川红土地被誉为“上帝遗失在云南的调色板”,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当地农民会在不同季节,种上小麦、荞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妆点这片田野,山川和原野呈现出一片片暗红、紫红、砖红等不同的红色,洋芋花热烈地绽放着,金色的麦浪如碧浪般翻滚,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向天边,构成了红土地最巍巍壮观的锦绣家园,完美演绎了农耕文明与大地艺术。欣赏红土地之美,既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底的震撼。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用双手耕耘着对家乡的依恋与热爱,没有过度开垦,一直保留着美好的自然景观。秉承“ 天生天养、自然成熟 ”的传统种植的方法,没有为了高产量而过度施肥和使用农药,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蔚为壮观的美丽画卷。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就能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责编: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