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寻访永昌遗韵 再叙“周末”情缘 ——保山日报社2021年特约撰稿人采风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12-20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聆听永子历史
“保山工匠”万光红介绍乌铜走银
对话甲马画传承人李有华
特约撰稿人合影
观摩永子衍生产品
辉丽琴
祝庆开
李安成
板桥青龙街

  12月13日,保山日报社2021年特约撰稿人采风活动如约而至。今年,我们走进了隆阳区板桥镇和金鸡乡,寻访曾经的商业重镇,探秘国宝永子的前世今生,在边走边看、边听边聊中再叙“周末”情缘。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采风的第一站来到了板桥镇青龙街。一下车,大家就拿起手机、相机“咔嚓咔嚓”记录起来。这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道路,至今仍保留着老街风貌。街北端的街心中央以单排青石板铺嵌,形似龙头,街道中段以双排石板铺成,形似龙的身躯,石板的两侧用鹅卵石铺成,恰似龙身上的鳞片,街南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亭阁酷似张牙舞爪的龙尾,附近的村子就像龙的爪子。若是从高空俯视,整条街仿佛一条蓄势待发的青龙,盘踞在板桥古镇的心脏地带。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据板桥镇文化站站长刘晓峰介绍,清朝前期,板桥街火灾频发,街民自愿捐资修建魁星阁以截断火源,并扎制青龙每年七月初七当街舞动,意在“以龙治火”。从那以后,“青龙街”便成了板桥街的代称。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放眼望去,家家户户毗邻而建,借梁生柱、靠墙立柱,和谐的邻里关系令人生羡。这里的每一户老宅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房屋至少都有三进,最深的从街面到围墙长达80米,临街的铺子就是每家的大门,从外面看每间铺面都很狭小,往里面看去却是别有洞天,特约撰稿人王琨楼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庭院深深”。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刘站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万氏祖祠。院内一棵两百多年树龄的桂花树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好几位撰稿人赞叹道:“等到秋季桂花飘香之时,这里一定是青龙街一大胜景!”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漫步青龙街,街头巷尾包含着保山地区大部分非遗项目。特约撰稿人走进店里与这些手艺人交谈起来,同时欣赏到了传统非遗与奇思妙想相结合的各种文创手工与作品。在乌铜走银传习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万光红认真介绍着他的得意之作——心经手镯,精湛的技艺让人啧啧称奇;走进甲马画传习所,五花八门的甲马画文创产品复古精致,66岁的李有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与甲马画的故事;在主营永昌墩绣的店铺里,小虎头、钥匙扣等一系列精巧可爱的文创小物让大家爱不释手;古道钉掌铺依旧开门营业,旧时古道上的热闹与清脆的驼铃声仿佛又从远方传来……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走累了,几位撰稿人便相约到拥有180多年历史的老茶馆歇歇脚,喝上一碗两块钱无限续杯的茶水,再去隔壁“芝兰轩”和“桂香楼”买一份新鲜出炉的老式糕点,细品非遗美食的滋味。来自施甸的撰稿人李俊玲不禁感慨:“在板桥,你随意一走总能和时光撞个满怀。”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感受完老街的永昌遗韵,撰稿人启程来到金鸡乡育德村,走进久负盛名的永子文化园探访棋中圣品“永子”。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据说,曾为明代翰林院庶吉士的永昌人(今保山)李德章,因故被贬在京负责保管皇室珠宝玉器,一次宫廷失火时,他偶然发现熔化的珠玉浇水凝固后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于是他还乡之后,采用“炼丹术”,以本地盛产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琥珀等为原料,试验多次,终于在明正德年间烧制出“色白如蛋清,黑如鸦青”的世间围棋第一珍品——永子。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看着一件件浓缩着历史精华的永子展品,听着讲解员生动翔实的解说,大家神情专注而虔诚。在古朴娟秀的环境中,撰稿人不仅了解了永子厚重的历史,还目睹了永子围棋从原材料的选用、研磨到炼制、分拣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师傅现场从熔炉里取出液体状材料滴制永子的过程,更是吸引了撰稿人纷纷抓拍。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参观结束后,撰稿人赵仁贤颇有感触:“永子立根于悠久传统,绵延于世家血脉,飘摇于乱世烽烟,重生于壮阔年代。永子之路,或许正是滇西千年一郡永昌再次崛起的缩影。”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路马不停蹄,采风沿途所见的每一位传承人、每一件手工艺品无不渗透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源于生产、生活、艺术、文化方面的智慧与创造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永昌文化的悠长韵味。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采风归来,一场以“在路上”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俞匀小院举办。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报社总编辑王灿在开场时讲道:“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新媒体让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然而周末版对文艺的坚守从未远去,更难得的是特约撰稿人始终与我们同行,就像战士一样坚守在文学高地上,为维护文学尊严做着自己的努力。这种对情怀的坚守、对文艺初心的守护,是非常珍贵且必要的。”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回首往昔,特约撰稿人已与周末版携手相伴度过两千多个日夜。2015年12月14日,《保山日报》周末版在全市范围内聘请首批特约撰稿人。6年时间里,一批又一批撰稿人向周末版输送了700余篇优质稿件。他们用温暖的笔触和朴素的语言去还原记忆,描绘乡村生活,表现人性真善美,讴歌时代和人民,留下了许多有质感的作品。《“地心”里的筑路工人》《枯柯河畔木棉红》《如果青华海有记忆》《尘世的隔离》《赤脚医生,一个时代的暖心记忆》《龙陵建房的那些习俗》……多元的百姓故事写尽世间万象,细腻的散文道出人间百味,在他们的笔下,温润保山的吃喝玩乐、民风民俗被挖掘得淋漓尽致。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王琨楼讲述了他与《保山日报》副刊的渊源。从2015年开始,他以一个50后的经历,将农村生活日常、城市生活琐事写成文章在周末版“陈年旧事”栏目登载,后被云南人民出版社汇集成《变迁——一个50后的家国记忆》一书,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出版物之一。“可以说,没有《保山日报》周末版,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是周末版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一直走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随后,辉丽琴、张晓娟、李安成等人分别登台分享了曾在周末版发表的精选小文。《母亲、天堂山和我》,充满温情的文字让朗读者一度哽咽;诗歌《黑惠江》令听众同彝族农民作家一起陷入浓浓的乡愁;散文《罐罐茶》同样勾起了大家对故乡的眷恋。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俊玲深情款款地朗读散文《以文字为马》,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以文字为马,可以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让世间的所有在笔下就位,碰撞、发酵,一泻千里,或蓬勃,或死亡。可以在忍受着现实给予的苦难时,不忘沿途美景的欣赏……以文字为马,不管是驰骋,还是停驻,我们的心都会驾驭在庸常之上。”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一曲悠扬的《这世界那么多人》中,采风活动落下帷幕,《保山日报》周末版与特约撰稿人携手步入了第7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炽热的心,走在文学探寻的路上。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关于“周末情”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他们这样说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每一次与“周末”的相聚,都是一种与恋人赴约的感觉,从确认时间、地点,直到抵达,总有一股激情在胸前“砰砰”撞击。而相聚之时,却是久违的温馨和舒缓,似久别的亲人团圆,回家!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是长期在外漂泊的孩子,为工作,为生活,为心中那个叫“文学”的“诺亚方舟”航船。梦想,追求,一直在路上。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年末,是每次起程约定的回归,也是新征程的开始,这群永远在路上的孩子们回家了,回到“周末”,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杯热茶,每个人的心中,在此刻,有了暖潮的相伴:一起读书,一起唱歌,一起分享沿途的风景和一路的感受,没有做作,无须顾忌,不分年少年长,不言功名利禄,不谈是非长短,只有真诚的情感流淌。我们一直前行在文学的路上,无论波涛,无论雪山,无论一马平川!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家,是温柔的港湾,是繁衍栖身之所,人人渴望拥有它。”不知不觉,我与“周末”又走过了6个春秋,十分感激“周末”的编辑老师们,六年来让我们这些写作爱好者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每年的12月份我都在期盼中等待着回家。清晨我与文友结伴走在兰城,虽然身上感到有些寒冷,但是心里却热乎乎的,我回到了“周末”这个温暖的家,得以与亲人在一起相聚。这六年,有了“周末”陪伴,我的人生更加充实,有了“周末”的鞭策,我的空余时间除了读书,都在敲打键盘写作,释放心灵的情感,留下了温馨的文字,让我的灵魂有了归宿。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作为《保山日报》的忠实读者,每一次读报,特别是读自己喜爱的文艺版,我都能深切感受到它的高度和深度,给予我精神养分。它鞭策着我在创作之路上不断前行,写出更多的精品稿件;它也在不断促进着我对保山文化的了解。每当读到吸引我的作品时,我会将其收集整理,累积成厚厚一沓,它们成了我的“保山百事通”。在我心里,每一次读报,每一次握笔,都是我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希冀。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报记者 蔡文雯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333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