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贺年卡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昔日的贺年卡
本刊特约撰稿人 祝庆开
一日,我在书房里整理装订过去的书信,一张张已发黄的贺年卡,勾起了我往昔的记忆,几十年前的人和事像倒带一般在我脑海里一幕幕闪现。
昔日的贺年卡版式设计不一,规格大小也不一致,有明信片样式、书页形样式,甚至是请帖形的样式等等。贺年卡上的祝词或是设计制作一并印上的,或是寄出前临时书写的,卡片上的内容不外乎“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春节愉快,阖家幸福”等节日祝福。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不像现在这样网络发达,可以用手机视频通话面对面地沟通情感,致以新春佳节祝福,所以贺年卡成了当时人们互道祝福的载体,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收到了贺年卡即收到了温暖的问候。虽然卡片上写的只是一句语言简短的祝词,却反映出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以爱相处的风气。
过去,因爱好文学写作、新闻报道及摄影,我与文学界及一些新闻媒体结缘,新春佳节前夕时常会收到一张贺年卡。当年收藏下来的贺年卡中,有新华社《中国记者》编辑部的,有《云南日报》编辑部的,有保山电视台《百姓周刊》编辑部的,有《保山烟草报》编辑部的,也有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保山市文联的,或是一些亲朋好友的等等。
这些贺年卡设计精美,祝词言简意赅,字体秀丽潇洒,虽然是一张单薄的纸质卡片,但是集美术、文学及钢笔书法于一体,有的贺年卡还有寄卡人的签名。贺年卡上写的祝词,要么是新春佳节的祝福,要么是文学写作的勉励,读来让人心头一暖。2007年2月16日,《云南日报》编辑部寄来的贺年卡上写道:“健康快乐,万事如意”,祝词下边落款签名陈稀珍。2005年1月30日,保山市文联寄来的贺年卡上写道:“金鸡高歌春又到,艺术人生添华章,新年好!”阅读新春祝词,让我深感汗颜,我写的大多是些下里巴人的逸闻趣事,登不了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有愧于文联寄予的期望。
我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踏上新闻报道之路纯属“半路出家”,需要不断加深写作知识学习。为提高新闻写作能力,1991年至1997年,我订阅了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记者》杂志。这期间,我给编辑部投过文字稿,也投过新闻摄影照片,但很遗憾作品没被采用。让我十分感动的是,1994年1月1日中午,我从施甸太平邮电所取报刊回来,拆开信件,收到了《中国记者》编辑部寄来的一张贺年卡,正面盖有“新华通讯社中国记者编辑部”字样图章,背面有编辑部12位编辑老师的签名,他们为高金华、周凤桥、文璐、伊心恬、朱世龙、陆小华、余振鹏、翟跃文、晓蓉、王中兴、刘彦广、范荣。对我而言,有他们签名的这张贺年卡,比文章被采用或新闻照片入选的分量还重,新华社属国家最高新闻通讯社,即便到了首都北京去登门拜访,绝对请不到他们在贺年卡上签名留念,所以这张贺年卡十分珍贵。
1994年5月,我加入了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从1995年至2003年,每逢新春佳节前夕,我都会收到协会寄来的贺年卡,正面是一幅美术作品,背面是当年的日历表。我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虎年)的贺年卡,正面是一幅美术作品《虎》,刻画了一只猛虎下山威风凛凛的生动神态,我的生肖也属虎,因而我十分喜欢这张贺年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旧事物难免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通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手机时代,可以通过短信沟通情感。跨入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进入了网络时代,从QQ到微信,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面对面谈笑风生。贺年卡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昔日的小卡片在脑海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温馨回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快到了,这一叠被我珍藏的贺年卡,让我自然回想起曾与新闻媒体结缘的往事,忘不了当年他们的祝福,忘不了他们给予的温暖和鼓励。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