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村:436户农户靠加工石斛枫斗实现家庭增收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在龙陵县龙山镇董华村,全村97%的人家都靠加工枫斗来实现家庭增收。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一方“村民不垫本,多苦便多得;加工有收入,人人能致富”的别样“枫”景。
村民自发聚在一起,卯足劲地来场枫斗加工“比学赶超赛”
龙山镇董华村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村,多年来,当地村民主要靠栽种传统农作和发展传统养殖来维持生存。近年来,镇村两级加大引导,使得“枫斗加工”走进了家家户户,村民生活有了大变样。
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姚永坤就来入户走访,向董汉诗了解今年的枫斗交易情况
1月20日这天,是龙陵石斛交易市场的交易日。董华村河边组的村民董汉诗刚从市场回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姚永坤就来入户走访,向他详细了解了今年的枫斗交易情况。
“今天去龙陵卖枫斗给好卖?”
“好卖呢,拉去500多斤都卖完了。”
“今年总的卖了多少了?”
“仅是紫皮石斛枫斗就卖了3吨左右。”
董汉诗和妻子铺开鲜草准备放进烘焙机里烘烤
董汉诗全家6口人,属于三代同堂。2020年之前,董汉诗长年离家在外,在工地上拉运土方。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和父母年纪渐高,他决定回家谋发展。在村里的宣传动员和亲戚朋友的带动下,2021年,董汉诗卖掉货车,买了两台烘焙机,开始加入“枫斗”大军。董汉诗主要到周边收购石斛鲜条,烘干后发放给村民们加工枫斗。才起步的董汉诗当年就实现了“开门红”,收购鲜条20吨,加工枫斗近5吨,支付80多名村民加工枫斗的工时费达60多万元,全家收入近20万元。才一年多的时间,董汉诗就成了村里枫斗加工的“领头雁”。
董汉诗全家正在分拣石斛条
“喂,是啰,表叔,今天我又烤着草了,烤干我就送过来给你和表婶!”董汉诗和妻子刚把鲜草放进烘焙机里,就接到村民要求“送草”的电话。“石斛鲜条我们收购过来烘干后,就放给寨邻寨舍加工枫斗,他们加工好后我们又收购过来销出去,目前销量很不错。”董汉诗告诉记者,“加之各级非常重视石斛产业的发展,我很有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董汉诗的妻子忙完后,又急忙带上账本去给寨邻寨舍支付加工费。春节邻近,更要把老百姓加工好的枫斗及时收回来,按照每市斤加工费60元,当天要支付村民五万多元的加工费。
董汉诗的妻子给村民支付枫斗加工费
截至目前,全村今年的紫皮石斛枫斗加工已经结束,铁皮石斛枫斗加工又在村里拉开序幕。村民们不用出任何本钱,只要会做、想做,枫斗加工都是每家每户的“手中宝”。
家住董华村董下组的董昌宝和老伴都是70多岁的老人,每天就围着一个火盆加工枫斗。 董昌宝感慨地说:“草是老板烘干了送来,做成枫斗他们又拿去,自己不消往返不消操心,做得老板就来拿、就开钱,本钱也不用垫,自己只需准备一个火盆、一把剪子、一把夹子、一个筛子就行!收入一年有近两万元。”董昌宝还表示,加工枫斗是一项轻巧活务,这个岁数也只能在家加工枫斗,如果不搞枫斗加工,是一分钱也苦不着了。
董昌宝和老伴都是70多岁的老人,每天就围着一个火盆加工枫斗
在董华村,随便走进一个家庭,都能见到枫斗加工的场景。枫斗加工收入为好多家庭的子女求学、家庭开支立下了“汗马功劳”。姚家组村民濮菊春家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读大一、小儿子读初二,夫妇俩常年加工枫斗维持家庭生活。“我家加工枫斗有十来年的时间,一年做10个月左右,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学生读书拿去一点、家庭开支又用去一点,整个家庭主要靠枫斗加工来维持着。”濮菊春说道。
濮菊春和丈夫正在加工枫斗
行走在董华村的村村寨寨,还能看到这样的一道独特“枫”景。二三十个村民自发聚在一起加工枫斗,他们每天9:30准时聚拢到一起,一直加工到下午6:30。大家一边聊天,一边默默地、卯足劲地来场枫斗加工“比学赶超赛”,中途再回家煮两顿饭、照看一下孩子、喂养一下猪鸡。有的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还会和大人一起加工枫斗。
董淳书正和妈妈一起加工枫斗
13岁的董淳书在人群中熟练地加工着枫斗,一抟一转一捏一夹,一个枫斗就加工完成。他表示:“放假在家,作业做完之后,我都会来到这里和妈妈一起加工枫斗,不会耽误学习,还能和大人一起做事,感觉整个假期过得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
孩子做完作业后,也会和大人一起加工枫斗
男女老少齐上阵,加工枫斗赚取指尖经济,实现零投资便有收入,是这方民众的“生财”之道,他们不仅走得稳还走得准。结合现状,面向未来,在龙陵县打造“中国石斛之乡”的征程中,董华村正朝着“把石斛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目标迈进。“董华村有农户451户,从事枫斗加工436户,全村的产值2021年达到836万元。在枫斗加工这一块,我们会顺势而上,将董华的枫斗加工做大做强,做成董华的一道‘枫’景线。”龙山镇董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姚永坤充满信心地说道。
通讯员 徐静 张蓉 摄影报道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