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在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杨慎(公元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明代杰出的学者和诗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触怒明世宗,两次受廷杖之刑,并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病逝于永昌,终年72岁。杨升庵72岁生病时,最后一次上书请求释放回川,可是遭到云南巡抚的严词拒绝。直到他病情处于危急状态,永昌知府深表同情,雇一乘小轿,想将他护送回新都。只是,升庵并没有回到新都就病逝了。关于他去世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种说病逝于状元楼,一种说小轿抬到博南山,他就去世了。杉阳一带的人士,因敬慕杨升庵的美名,在博南山立石碑一块,上书“杨状元升天处”。后来,夫人黄娥数千里奔丧,将其遗体发回新都安葬。
杨升庵36岁遭贬谪,72岁病逝。被流放永昌的时间长达36年,其间虽曾七次返蜀,但留居蜀中时间不长,在云南度过整个一生之半。永昌不仅是杨升庵“永远充军”之地,也是他最后归宿之处(当时永平隶属永昌府)。长期的充军生涯中,杨升庵曾在保山留下很多遗迹和逸闻轶事。
杨升庵保山遗迹
一鉴楼:在永昌城西南隅,易罗池西侧龙泉寺之东,今已不存。是杨升庵与永昌乡绅士大夫诗酒酬唱,高谈阔论的重要场所。据乾隆时期的《永昌府志》记载:“一鉴楼,在龙泉寺东,洪武中建。嘉靖间,兵备副使邵天和、郭春震相继重修。以其俯瞰易罗池,改曰一鉴楼。《万历通志》有明杨慎像于其中,今废。”杨升庵去世后,永昌乡绅耆老将一鉴楼改为杨公祠,并将杨升庵遗像悬挂在一鉴楼内,四时祭祀。
明人刘范有《永昌吊杨升庵太史》诗,对杨升庵生平作了简明扼要地概括:
抗言遭贬谪,远戍竟终身。
哭笑皆无地,文章自有神。
清人陆仲舒在《易罗池吊杨升庵太史》诗中,对杨升庵的人品文采大加赞誉,他这样写道:
杨柳荫浓夹岸垂,易罗春水漾流丽。
珠玑万斛鲛人泪,一似先生廷对时。
永平县知县桂馥曾为一鉴楼杨升庵遗像题诗,表达自己对杨升庵刚直不阿精神的由衷钦佩和对世宗滥施淫威的愤懑不平:
犹见东华痛苦时,竟无万里诏还期。
逐臣只合投荒死,大礼何曾有定词。
光绪年间,一鉴楼因年久失修颓圮荒芜。据光绪时期的《永昌府志》记载:“一鉴楼:在易罗池西,内祀升庵太史像。久废。今重建于报国寺左,易名杨太史祠。”
永昌杨太史祠:后来永昌的地方人士又重在太保山东麓报国寺左侧,原杨升庵谪戍故居所在地建杨太史祠,纪念杨升庵。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年间王昶《游滇日录》记载:“访升庵谪居故址,今为甲杖库,入视之有楼三盈,颓坏不可憩也。楼下有人书黄夫人《三春花柳》律句,庭前有桃数株。”
“三春花柳”律句,亦即千古绝唱《寄外》,原诗如下: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当时王昶有《过杨升庵先生故居》一诗:
不信辞章士,忠能叩九关。
呼号真有厉,衰老尚难还。
客梦三巴树,羁愁六诏山。
小桃红欲染,犹似杖痕斑。
著撰多为贵,声名爱更传。
生徒称六学,文采播三宣。
俎豆知何日,松篁不记年。
朝阳楼阁上,独照断肠篇。
杨升庵在永昌的故居改为杨太史祠后,到了乾隆年间,边境兵事频繁,遂改为军械库。后因地方人士倡议,又在太保山重建新祠。黄娥寄给杨升庵的诗,明代已经盛传,并曾书于旧祠,故王昶才可能在甲杖库杨太史祠旧址见到这首诗。今报国寺已不存,遗址位于太保山东麓保岫西路南侧今易乐上苑小区内。
杨升庵谪戍永昌达三十六年之久,在他谪戍期间,虽身陷逆境,却从不辍笔。他给云南人民留下《南中志》《南诏野史》《滇载记》《滇程记》《云南山川志》等主要著作达一百余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云南文化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
状元楼:在保山城西太保山东麓,原四川会馆旧址,今隆阳区一中校园内,至今仍保存着杨升庵的故居——状元楼。四川会馆创建于明代,是保山最早的会馆建筑之一。杨升庵被贬谪到永昌后,旅居永昌的蜀中客商特意将四川会馆川主殿旁引楼腾给杨升庵居住。亦即史籍上常称的戍所。杨升庵去世后,旅居永昌的四川客商将杨升庵居住过的这所楼房称之为状元楼,祀杨升庵,也称杨太史祠,是杨升庵流寓永昌时的重要寓所之一。
现存状元楼建筑系清光绪三年(1877)在原址上重建,为坐西向东,一正一厢。正房为三开间平房,土木结构,穿斗和台梁混合式屋架,单檐硬山顶瓦屋面。明间稍宽大,留有走径。两次间较狭小,房屋面宽十二米,进深七米,建筑面积八十多平方米。门、窗、耍头、雀替等木雕构件加工简单,为清代流行的普通民居建筑样式。因年久失修和中学扩建校舍等原因,四川会馆及其他附属建筑均已被拆除,后仅存状元楼正房一幢,且毁坏十分严重。1984年,原保山市人民政府(今隆阳区政府)将状元楼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专款维修状元楼。2001年2月,国家文物局下拨20万元专款维修状元楼。目前已修葺一新。
古楼坡升庵遗墨
保山古楼坡街名之由来,是明初将永昌被兵火所毁土城改建砖城时,西城门即设在今日保岫公园大门前,而城楼上又设有钟鼓楼之故。这段街道虽短,却遗留下杨升庵谪戍永昌的一段美谈。
杨升庵不仅擅长诗词,又善题联,还写得一手好字。那时,在永昌戍所(今日状元楼)下的鼓楼坡,有位姓王名仪的皮匠师傅,专为行旅之人或戍卒、走贩修补鞋靴、鞍甲等物。杨升庵被押解到永昌时,身体虚弱,走路摇摇晃晃,脚上一双破皮鞋,前露趾后见跟,被王师傅看见,顿生同情之心,主动为他修补,分文不取。王师傅的媳妇也常常给杨升庵缝补、浆洗衣服。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
有一次,杨升庵被好友张含邀约去远游,憨厚的王师傅买来酒肉为他们饯行。杨升庵过意不去,就说:“我经常打搅你们,无以为报,我写几个字作为纪念吧。”王师傅说:“我们夫妇都是睁眼瞎,家里找不出巴掌大的一张纸啊。”他指着挂在破墙上挡风遮雨、长四尺的一张牛皮说:“能不能写在上面?”杨升庵以为很别致,立刻答应,但转念一想,王师傅不懂诗文,不如写“王皮也”三个字,说明这张牛皮是王师傅家的,做个标记,防备被人偷走。
杨升庵回戍所搬来笔墨,一挥而就,仍然挂在破墙上。
且说那位将杨升庵“永远充军永昌”的嘉靖皇帝,没有人再敢让他为难,更加骄奢淫逸。在京郊修建一座宏大的御花园,凿池建亭。他要给御花园的水池取个好名字,可是那班翰林学士引经据典,都不如意,猛然间想起文采风流、擅长书法的杨升庵。立刻派出钦差,星夜兼程奔赴永昌。
可是,钦差来到永昌,才知道杨升庵几天前已经病故。只好将戍所营管找来,限期搜集杨升庵的遗墨,营管想起王皮匠家那“王皮也”是杨升庵的亲笔,取来献给钦差。钦差一看大骂道:“你吃饱了撑昏了!拿烂牛皮干啥?”营管解释道:“这是杨状元唯一的墨宝啦。”钦差这才收起怒容仔细端详,他发现王字下方恰好有个虫眼,成“玉”字,皮字和也字的左边都各有三个虫眼,分别变成“波”和“池”二字。合起来不正是“玉波池”,颇富诗情画意的湖名,且遒劲秀美好书法!
钦差将牛皮带回京城,向嘉靖皇帝讲述经过,嘉靖大悦,下诏赏赐王仪师傅一所宅院,100匹绸缎,1000两纹银。
玲珑街头簪花髻
玲珑街又叫迎龙街,因接近九龙池(易罗池)而取名。现在已少有人能指出其所在地了。而明清年间,这一带是个繁华区域。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其中的街巷有顺龙街、太平街、柳树街、涵洞街、圆通街、戈家巷等,还有一处游览胜地,叫花红园。园中亭台楼阁,水榭馆舍,小桥流水,百花纷呈,四季不断,又有梅鹿庵、大悲庵、念佛堂、白鹤观、报国寺,也在这一带。
沿迎龙街西南行,出龙泉门即到易罗池,东北则转至今清真路北段——赵家街和铁楼街。而前面所述的街巷、寺庵等,现在易乐上苑小区的南部。
玲珑街一带昔日的繁华区域,于清末辛酉年(1861)被战火所焚,化为一片焦土。之后,又辟为南校场,成为练兵之地。民国时期则禾黍离离,桑圃菜园罗列矣。
话说,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永远充军永昌”,嘉靖帝对他仍不放心,总怕他图谋不轨,密令永昌指挥严加管束,定期禀报,杨升庵心有灵犀,早有防范,故意放浪形骸,装疯作魔给监视他的人造成错觉,也借此游乐。
杨升庵欣赏玲珑街这个名称,又离戍所不远,常到玲珑街上门口贴着“杏楼风月当酣饮,花苑云天醒醉眸”对联的“杏花春”酒楼去饮酒。每到酒酣耳热,踱出酒楼到大街上,随手将赶街妇女头上戴着的绢花摘下来,插满在自己的发髻上,且歌且舞。引来一群孩子跟着他嬉笑作乐。
仲春时节,天气晴和,花红园里,百花竞放,如霞似锦,蜂飞蝶舞;池塘边,柳荫深处鸟鸣嘤嘤。龙泉门外村寨中的许多白、傣、彝族青年男女,纷纷来到花红园赏花跳舞对歌。杨升庵醉意朦胧,也趁机将花坛上的花朵,随手摘来往发髻上乱插。一边手舞足蹈,口中像唱歌又像吟诗。那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一窝蜂团团簇拥着他,一起跳啊唱啊!
玩到得意忘形之时,有些女孩子请杨升庵在她们的民族服装上题诗留念。诗思敏捷的杨升庵,以酣畅的诗笔,信手挥洒,无不满足她们的要求。据说,某些富商大款,以高价将这些题过诗的衣裳买去,作为珍品收藏。
所以永昌指挥向嘉靖帝禀报说:杨慎身染瘴毒,久病不愈,已经疯疯癫癫……
后来《盛明杂剧》一书中,有一段《杨升庵诗酒簪花髻》戏曲,写的便是这段故事。
柳树街挟伎狂吟螯诗
明代永昌城的柳树街,即今日保山城车家街穿越皇殿街向南延伸地段。为什么取名柳树街呢?与当年街上有花门柳户有关。但是,有一户叫姚桃和柳翠的花娘,她们并不操皮肉生涯,都能歌善舞,略知诗文,且聪明伶俐,都是汉人。杨升庵偶尔也邀约她们去吟诗陪酒。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嘉靖皇帝接到云南巡抚的诬告,说杨升庵在永昌,身穿黄袍,乘坐龙辇,明目张胆地在大街上炫耀。嘉靖帝正愁没有借口惩治杨升庵,立即指派姓唐名璜的大臣为钦差,令他带领一名画师到永昌绘图取证。
杨升庵在京城的一位故交,得知此事,派一家丁单骑快马,飞驰永昌,将坏消息告诉杨升庵。杨升庵并不惊慌,他来到姚桃和柳翠姑娘家,请她们换上精白绫子的短裳和青色筒裙,打扮成傣族。然后一齐去玲珑街杏花春酒楼,饮酒吟诗。
却说钦差大人唐璜和画师到永昌之后,他们打探到杨升庵每次饮酒都去玲珑街的杏花春。于是乔装打扮成行商模样,一前一后登上酒楼。果然看见一位四川口音的中年男子和两位傣族女人,同桌饮酒,嘻嘻哈哈打闹。
杨升庵慧眼辨真假。他醉眼朦胧地对姚桃和柳翠说:“今天我赏你们各人100两纹银,谢不谢我?”姚桃说:“莫说疯话,你一个充军永昌的四川佬,哪里拿得出200两银子。”杨升庵哈哈狂笑着说:“只要你们舍得脱下……白白绫衣裳,我我题题……首诗……”,又指着钦差和画师说:“这两位大老板,还愁出出……出不起高价?”接着嚷嚷要吃糖要喝茶,闹成一团。
唐璜钦差和画师,正要搜集罪证,果然拿出活动经费200两银子,去柳树街找到姚桃和柳翠叫她们脱下短裳和筒裙,一齐拿走。
时过两天,唐璜钦差和画师探听到杨升庵常去红花园,与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跳舞唱调子。于是他俩蹩进红花园,悄悄来到草坪边,正好看见杨升庵身穿花衣,面涂脂粉,头上扎两个丫髻,插满鲜花,后面跟着姚桃和柳翠两位姑娘,一个捧着酒器,一个抱着琵琶,被一群白、傣、彝族青年围在核心。只听见杨升庵吆喝道:“快倒酒来!”姚桃说:“你已经醉了,满嘴还在胡说八道,不能再喝了!”杨升庵斜着眼睛,歪歪趔趔地说:“世人都醉,我独醒,何醉之有!”柳翠说:“你说颠倒了。”杨升庵又说:“尧舜禅让三杯酒,胜过汤武征诛一局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胜过刘邦杀功臣!哈哈哈!这回不再倒倒颠颠了罢!”姚桃只好给他倒了小半杯酒。杨升庵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大声说:“浊酒浊酒,飞上重霄九!”将酒杯往天空一丢,又狂笑不止。
这位唐璜钦差和那位画师,看了半天,都看不出个名堂,更不见杨升庵穿黄袍坐龙辇,但是,他们仍不甘心,一定要抓到罪证,才肯回京复命。
圆通街招魂戏钦差
且说杨升庵连日装疯做傻,确也劳累,想休息休息,回到戍所几天不下街来。钦差和画师几番到花红园和杏花春去搜集罪证,都不见杨升庵的形影。于是他俩前往姚桃和柳翠家打听。这才知道杨升庵疯病犯得厉害,竟卧床不起。他俩一合计,便搬到报国寺住下,以便就近监视杨升庵的活动。
钦差和画师住下之后,躲在僧舍里,将几天辛辛苦苦搜集到的罪证材料,由钦差口述,画师按其意图绘成图画,以便回京向皇帝复命。
看看时过半月,钦差忽听到寺外的街上人声鼎沸,嚷嚷说“杨状元下古楼坡了!”钦差大喜,立马拉着画师跑出报恩寺,果见杨升庵身穿一件染满黄泥巴的衣服,坐在一乘小得不能再小的轿子里。轿额上写着“升安”两个隶体字。轿子两侧有副对联:“士到南中须节义,地当汉郡且风流。”小轿前两位道士,一位手擎引魂幡,一位手持铜铃,边走边念经。钦差一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询问跟在轿后的老百姓:“这是干啥?”那人叹口气说:“杨状元三魂七魄都丢了,疯疯癫癫一嘴胡话,恐怕不久人世了,只好请道士给他招魂哪!”
钦差对轿额上的“升安”和对联的意思要弄个明白,和画师跟随而去。小轿从报国寺街转过铁楼街进入圆通街(在今工人文化宫之东,市政府住宅大院后),小轿在几株大椿树荫影下或隐或现,围观的人也少了。机不可失,钦差赶上前去,拉着小轿问杨升庵:“喂!你那轿上的升安是啥意思?”杨升庵两眼一瞪,神狂二五地说:“别人金屋容身,我一升之地可安也。你不是已经将我按压进升子里了吗?”钦差虽然碰一鼻子灰,仍要再捞些罪证,又问:“你那对联又是啥意思?”
杨升庵挤眉弄眼不耐烦地说:“永昌之士讲节气,我为明朝士大夫,也有节气嘛!”他一下子闭口不言了。钦差压住火气又问:“那下联呢?”杨升庵瞪圆两眼大声吼道:“啰嗦,啰嗦!汉郡之人最风流,我西蜀之人也潇洒,难道风流潇洒也犯王法!”钦差又碰一鼻子灰,悻悻然走开了。
钦差和画师回到报恩寺,立即将所见所闻画出,打轿回京复命。
据传:嘉靖帝接到钦差和画师刻意所绘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看见杨升庵果真疯疯癫癫,心里暗喜。明代的法律规定:“法不上疯癫”,所以,嘉靖帝也不想再议什么惩办了。
摘自金齿张力著《永昌轶事》《古城情韵》,馆藏档案。
杨永明 提供
编辑: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