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保山沙登甑子,600年烟火一餐饭

发布时间: 03-11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年初,北京的朋友托我帮买一个保山的木制“电饭煲”。一开始,我愕然。随后才知道,他说的是保山沙登村的甑子。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记忆里,曾常看见一位中年男子在我家对面的人行道上扎甑子。因为好奇,我特地去看他扎过甑子。只是,后来他搬走了,再没见过。记不清楚,是三年,还是五载没见到他了?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周末,我决定前往板桥的沙登村,去探访保山甑子的前世今生。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沙登是位于保山坝子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村子,全村有1162户3708人,由3个自然村组成。村中心有一个百年历史的四方街,天天早市,很是热闹。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沙登村监委会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沙登甑子非遗传承人李荣新家。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叩开大门,只见三层小洋楼被早晨和煦的阳光抚慰着。李荣新的老伴和女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和小狗在院子里嬉戏。小院的角落里是泡木池、堆放原材料和工具的地方。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荣新正在廊道上做甑子,说是四川客户在网上订做的。为了赶订单,李荣新在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手中的活一直没有停下来。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荣新和弟弟李荣强是沙登甑子为数不多的两位非遗传承人。今年54岁的李荣新做甑子已有39年了,他和弟弟都是从15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做甑子的。通过3年的磨练,都在18岁那年出师。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院里有一个高高的炉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炉子齐腰高,呈长条形,像极了夜市的碳火烧烤炉。只不过,在烤炉上方覆盖了一层弧形的铁皮。烤炉的一侧距炉子近7厘米的地方,焊接了一根铁棍,作为固定木板的卡子。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监委会主任介绍说,这是做甑子烘烤定型时用的烤炉。为解答我们的疑惑,李荣新一边演示一边把沙登甑子的扎制方法向我们娓娓道来。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沙登甑子的选材极为讲究,需用多年生长的果松木。果松木材质轻软,易造型,做出来的甑子轻巧,易受热,也易散热,食物不易发馊。因为果松木含有松树特殊的芳香,所以新甑子蒸出来的饭还会散发出松树的清香。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加工时,先刨去树皮,分解成约5毫米厚的木片,再用推刨把木片刨光滑,至3毫米的厚度即可。李荣新说,他母亲在世时,曾是解木材的好手。由于许多工序极为考验体力,所以女人往往无法完成所有的工序。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为了做成圆形的甑子,需要对刨好的木片进行造型,只有将笔直的木片做成弧形,才能扎制。造型时,先把木片放在水里浸湿,以增加木片的韧性,不至于在烘烤时太脆而折断。给木片烘烤定型时,炉内生小火,把木片放到烘烤架上烘烤。木片的一端固定在卡子上,用力将木片按压在铁皮上,通过铁皮温度的烘烤,直形的木片慢慢地变成弧形。通过几次烘烤,木片就完成了造型。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扎制甑子时,将已成弧形的木片合围,在对接重叠的地方打孔。在电力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打孔靠的是自制的钻孔设备,简单实用。随着钻杆在手中一撮一放,钻头就在木片上一进一出。几个来回,一个孔就完成了。现在,大多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的电钻。两种钻孔方式的效果不一样,老式方法钻的孔,只是将木材挤开了一个洞,没有木屑。而电钻打的孔,是将木材旋空而打成孔,出针一段往往会留有木屑,需要再次打磨。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孔钻成后,用浸泡后柔韧的竹蔑绳穿过孔眼进行固定。看着李荣新娴熟的手法,婉如心灵手巧的姑娘在飞针走线,让我们大开眼界。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甑体的外围箍上两块木片做甑底,内侧则用同样重叠缝合的两条木片托住用竹子编成的圆形甑板儿。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甑盖的做法和甑体相似,都需要手工制作。甑盖主要将甑口箍住,盖上后与甑体严丝合缝,不能太大,否则蒸饭时会漏气,也不能小了,否则就盖不上。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沙登甑子有固定的尺寸,大小都是沿用祖制。李荣新说,最小的是15厘米,往上相邻的尺寸间依次增加2厘米,都是奇数。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过去,没有秤,一个甑子蒸几升米,都是先祖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大的可蒸10升米的饭,小的只可蒸1升米的饭。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甑子的使用寿命,长的可用15年到20年。关键是平时的保管要得当,比如,清洗不能用现在的洗涤剂等,温水擦洗就可以了;不能暴晒,只能晾干。不用的时候,要放在通风处;使用的时候,要轻拿轻放,上面不能放置重物等等。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北京朋友提供的尺寸是20厘米,虽然可以订制,但我不想破了老祖宗使用了几百年、如今已成非遗的尺寸规格。因为我知道,朋友千里找寻的甑子,并不是为了蒸饭,而是一种对非遗无法割舍的情怀。于是,我给他订购了21厘米、25厘米各一个。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说起保山沙登甄子的来历,俨然是一步传奇。据说,保山坝子的甑子来源于明朝初年。明洪武年间,陕西安化人郭步英率兵南征至保山。随其征战的士兵大部分是江苏一带的南方人,他们不习惯保山当地人用锣锅焖饭,过程繁琐且技术含量高。锣锅煮饭先要急火猛煮、后又需转动锣锅用文火慢烤,每一个角落都需烤到。烤过头则会糊,烤不到位则成夹生饭。水多了会煮成稀饭,水少了则会煮成生米饭,煮锣锅饭的火候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这让驻扎在保山的外地人很是“头痛”。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郭步英被封为武略将军,后在沙登安家落户。与将军一同落业沙登的一李姓士兵,在老家南京时曾跟父亲学过用薄木片扎甑子。于是,他便扎了甑子来蒸饭。在遥远的边疆,甑子让他们既恢复了老家的生活习惯,又解了乡愁。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只是,谁也不曾料想,甑子蒸饭在当地大受欢迎。甑子蒸饭时,受热快,省时省柴,程序简单。凉饭时,散热快,不易发馊。蒸饭时,甄子底下的锅里还可以煮上菜,饭熟菜也熟了,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还不易“翻车”,新手小白都可以做出一甑香喷喷的米饭。“甑子”,与“增子”谐音,有“增添子女”的含意,契合了中国人盼望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文化心理。就这样,用甑子蒸饭在保山不径而走,迅速被广大的普通人家广泛接受。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令李姓士兵不曾想到的是,他扎甑子仅是解决生活之需,却在保山成就了一个传承长达六百多年的产业。从此,沙登村民靠着扎甑子为生,不断繁衍壮大。哪怕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沙登人的日子也要比其他地方的人过得富足、滋润。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沙登甑子曾为滇西抗战作出过贡献。保山“五四”大轰炸的时候,沙登的扎甑能手李中春,为躲避日军轰炸,挑着甑子逃难,想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北躲避。没想到的是,逃到高黎贡山东坡的时候,日军追了过来。慌乱中,李中春摔倒在地,甑子纷纷滚下山来。看到沿山坡滚下来的甑子,日军吓坏了,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吓得赶忙停止前,纷纷逃窜。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沙登村只要会扎甑子的人家,日子都过得并不窘迫,家里人更不至于饿死。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沙登甑子的发展迈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多的时候,一天能产出300多个甑子。平均每个甑子售价约30元,刨除一半的成本,每天的收入近4000元,一年的收入近150万元。在万元户尚属稀罕的年代,对一个村来说,这是多么让人震奋的事。当时,全村600多户人家,大多都在扎甑子卖,随后都建盖了崭新的瓦房。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历史上,沙登甑子曾占领了保山城乡的各个市场,甚至还远销省外,以及韩国、缅甸、印度等国。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饭煲、锑甑子等大量上市,沙登木制甑子数量急剧萎缩,村里扎甑子的人家也大幅减少,只有不到80户。流传了600多年、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祖传手艺,面临着严峻的后劲不足的问题。现在,人们大多都不愿意再干了,年轻人纷纷转行,谋求另一种生存方式,全村还在做甑子的不到10户。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尽管如此,有些人却仍然坚持着。李荣新从15岁学扎甑子开始,就从未放弃过这个行业。在甑子需要量大幅减少的时候,他曾在太保北路租房子扎甑子卖。为了省下摊位费,他就在人口密集的小区门口现场做。等成品积攒得一些后,再挑着甑子,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叫卖。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交谈中得知,多年前在我家对面人行道上扎甑子的就是他。后来,街边不允许摆摊,他又辗转到康浩农贸市场、梨园商场等地方去边做边卖。他说,自己从没有想过外出打工,虽然打工的收入要比扎甑子高,却不能照顾家里。尤其是小孙女上幼儿园后,更不想出去了,一家人相守在一起,才是一种满满的幸福。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荣新和弟弟李荣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几十年的坚持后,终于迎来了特殊的收获。两人都被确定为沙登甑子的非遗传承人,板桥镇政府还在青龙街为他们免费提供了一间商铺。李荣新的女儿在淘宝和拼多多上为他销售,销量由过去的每月20多个上升到近百个,主要是销往省外。现在,他每天都很忙,扎的甑子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来完成,而且还得排队。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百业兴衰有余篇,600年烟火一餐饭。如今,沙登甑子已经在缭绕的烟火中传承了600多年,它代表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日三餐的普通生活。人们千里寻找的,是一种以艺术品的方式存在的回归,是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守望。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报通讯员 李 青)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蒋建国kkk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