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时间的河,重逢高黎贡山生态美(守护高黎贡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我怀念高黎贡山下的温馨小屋,更怀念高黎贡山——
那是一座青砖灰瓦、棕色木窗的小屋子,透明玻璃镶在水浪纹杉木框上。
屋顶上总有一大群不知名的鸟儿飞翔栖落,灰翅膀和白翅膀像浪花翻涌似的,觅食野果如敲冰戛玉般响动,不过一刻钟扑棱棱又向着屋后的山飞去。从窗口就可以看到墙瓦脊后的山。薄霭过后,太阳就从山那头的枝杈间升起来。
屋门槛下面有猫洞,供一只棕黄色的猫出进。每当看见我准备逗猫钻后山灌木丛,长辈都会提醒到,小心叫草豹子将你和猫儿都叼了去。从前一直觉得大人是在用野兽吓唬我们小屁孩,直至念书后才知道山上是真有草豹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屋子后面的这片山脉充满了向往和崇拜。
“当你站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关上,向东跨出一步就踏上了欧亚板块,向西跨出一步就踏上了印度洋板块……”腾冲作家刘正龙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之称谓,始见于《蛮书》。作者樊绰在书中载:“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气”。如今,高黎贡山已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等一系列地位。高黎贡山的这些地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非比寻常。
女性是伟大的,往往被诗人用作美好事物的象征。如果说开天辟地的是盘古,那么创造人世繁华的便是女娲。女性的世界,广阔美好,宛如天上的晓星。腾越大地上的人们将高黎贡山比喻为母亲,千万年来,它宛如一位仪容俊美、淳朴和善的阿妈,爱抚着这片钟灵毓秀的热土,哺育着这方包容友善的人们。
《荀子·王制》中所述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向后代展示了古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繁花落满地、香染行人衣的边陲小城,人类世世代代与高黎贡山生生相惜。先贤们注重生态环保,今人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合在保护高黎贡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并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切皆有因缘,最近几年我又多次重返魂牵梦萦的高黎贡山。
这里的天始终保持着蓝色。没有工业机器的躁动,没有化学原料的肆虐,到处都是纯净。全身放松躺在草甸上,往山的方向远眺天际,不经意的一眼,就会痴迷。她柔柔美美,她文文静静,她温润平和,所有的杂念都会被这蓝色荡涤,这种光彩照得凡人美丽、冷静、睿智、理性。当你再情不自禁地留恋看第二眼,又觉得这种蓝是暖暖的,是动情的。远离尘世,像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那样,为爱魂牵梦萦,一生都归依此处。
天空下,有着一脉浓墨重彩。山中或峰险壁绝,或赤树绿芽,或猿嬉莺啼,或奇花异草,或壑深峡险,数不尽的雄奇旖旎。而点亮、蔓延、升华这些极致的,就是这里的一岭岭林海。清晨,屋外“旺旺”的狗吠惊醒了沉睡的大地,薄雾迷离中,已有护林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逛山。被唤醒的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推开小屋的窗棂,看见斑斑驳驳的光影从林中透过来。熏风微动,墨绿的大幕布下,林中色彩跳动,大树杜鹃、贡山栎、银木荷、旱东瓜、木棉跟着节奏跃舞。红叶似翡,绿枝似翠,夹杂着野花的绚烂缤纷,混合上湿土的味道,向我袭来。我挽起袖子,展开双臂去拥抱。在此地,不须学“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般惜春,因为这里四季都充满了生命、活力、平衡的美。就是这样一片山脉,偷走了世间所有的色彩。而我与这里的色彩,仅仅隔着一个拥抱的距离。
到了冬季,傍山的孩子对吃的欲望格外强烈。没有了春季的山葱、马蹄菜,夏季的青头菌、牛肝菌,秋季的山柿、松子,寒冷的冬季零食略显单调。但在有天湖、五道溪、三叠水等众多水源,且山巅数月覆雪的高黎贡山,优质的水源为冬天增加了丝丝惊喜。
在山半腰有一池泉水,有几杈树枝垂到水中,显得水更清亮了,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黑脊背小鱼来啃吃浮萍,扯得浮萍一颤悠一颤悠,水面泛起波纹打着水花,热闹极了。
在寒冬腊月,长辈们煮沸山泉水冲一土罐老树雷响茶,三五个人围着火塘,一边喝茶一边拉水烟筒,时不时说说家常。半大的孩子则到厨房找个特大号的搪瓷碗,倒上砂糖,清澈的溪边掬几捧泉水于碗内,找根木棍或者棉线置一半于其中,将“宝贝”小心翼翼端到屋顶。在床上激动地等待一晚上后,第二天便可在屋顶的碗里得到一块冰砖,咬上一口,蜜蜜甜。这种“接冰”的孩童野趣从我们幼时一直传承到现在。现在经过小池,总会停下脚步不自觉地喝上一口,池水仍然甘甜入味。很显然,从古至今这里的水质都一成不变的清澈。
在对高黎贡山的流连忘返、缠绵悱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佩服家乡人保护绿水青山的智慧。
正是这样一片生态美的山脉,使得多少旅人在游历高黎贡山后,都被她的超凡脱尘所折服。更有明代徐霞客在高黎贡巅峰之上慨叹人生道:“忆诸葛武侯、王靖远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周宏武)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