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镇:“四劲”齐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龙陵县镇安镇紧盯乡村振兴短板、弱势,以“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工作态度,多措并举抓发展,下足“狠劲、钻劲、韧劲、干劲”,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向好发展。
以“抓铁有痕”的狠劲抓发展建设,让产业发展上“高速”。自“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开展以来,镇安镇19个村(社区)转变思路,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种养殖业,大力发展高原农业特色产业。传统种植如烤烟、甘蔗、玉米、小麦、稻谷、茶叶、芒果、咖啡等稳步巩固,无筋豆种植迅速崛起,也在尝试石斛、草莓、百香果、猕猴桃、花卉等的新产业种植;养殖方面主要有生猪、肉牛、蛋鸡等养殖,也在尝试稻田鱼、大龙蟹、小龙虾的养殖。
“我们这里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没有办法发展规模种植业,所以我们往养殖业上发展。”镇安镇官岑村党总支书记李应周说。官岑村曾是龙陵县33个贫困村中典型的山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期间谋划了“党建引领肉牛产业发展”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黄牛养殖专业合作,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与村级集体经济挂钩和保障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凭着肉牛养殖业实现了家家户户的脱贫。截至目前,官岑村共有农户342户,其中肉牛养牛户295户,年出栏600余头,实现产值600多万元,惠及农户290多户1300多人,户均增收1.75万元,通过肉牛养殖稳步实现增收致富。“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在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实现增收的基础上,镇安镇镇北社区积极尝试“大龙蟹”养殖、花卉种植,为镇安养殖增添新的特色。养殖户杨家万2021年养殖大龙蟹20余亩投放蟹苗500斤,实现年收入30多万元;2022年增扩至30余亩投放蟹苗700斤,预计收入超40万元,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新渠道。
以“庖丁解牛”的钻劲抓作风建设,让乡村风貌绽“新颜”。镇安镇把乡村风貌提升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积极践行“三法”,在乡村风貌提升和环境整治、乡土改造、产业发展相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规划,示范带动等多项措施,全面推进乡村风貌提升。镇安镇结合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每周五号召全体党员开展清洁行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和引领示范作用,并出台居民门前屋后“三包”制度,构建起“干部主动、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卫生洁净大格局。
镇北社区河尾小组和老梨树小组村庄环境的变化是镇安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典范。步入镇北社区老梨树小组,映入眼帘不仅有美丽的田园风景,还有一件件别具匠心、美不胜收的艺术作品。镇北社区利用这些墙上艺术,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学科学、树新风、除陋习,“文化墙”具有本地特色、贴近生活,通过文化上墙将文明理念传递入脑入心。“这一幅幅美丽的画作,不仅让我们的乡村变美了,让我们的心情也变美了!”老梨树小组村民赵大妈颇有感触地说。
以“水滴石穿”的韧劲抓内在建设,让人民群众振“精神”。镇安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致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抓住关键少数,解决“领头雁”内生动力不足、干事创业热情不高、致富渠道少等问题。镇安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一切”,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到农村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各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所有资源力量调动起来,让群众广泛参与到规划中来,凸显群众“主人翁”精神,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各村均按照规划有序推进村庄建设。此外,针对当前农民最需要、最缺乏的技能,广泛有效地开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电商服务、社会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行家里手。2022年,镇安镇共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534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846人次,帮助解决就业235人。
以“雷厉风行”的干劲抓廉政建设,让好作风“保驾护航”。一直以来,镇安镇高度重视乡村振兴领域的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作风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牢牢把握乡村振兴这个“国之大者”,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实做强基层监督,精准执纪问责,强力推动党中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为保障各项用于乡村振兴的资金拨付到位,镇纪委及各村(社区)监委会充分落实监督职能,及时查处套取挤占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问题,持续发挥震慑作用。成立专项监督工作专班,紧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项目,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项目现场访民情、查实情、问廉情,谈镇村党员干部,以具体问题倒逼“一把手”积极抓好乡村振兴。针对涉及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镇安镇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回头看,突出抓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易地搬迁后扶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事,把各类风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继续发扬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苦干实干作风,让好作风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陈思博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