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布朗山上新哈寨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翻过施甸县海拔最高的四大山,在哈寨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记者见到建档立卡搬迁户阿文军和他的妻子带着孙女正在小菜园浇水。阿文军一家在2019年住进了乡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两层小楼房,有一个客厅、五间卧室和一个大餐厅厨房。今年已经是68岁的阿文军说:“我们布朗族真是享共产党的福了,只出了1万元钱就住进了两层新楼房。”
“易地搬迁补助12万元,生猪养殖1头补助1000元,黑山羊养殖1只补助1150元,中药材种植补助4700元,毛驴养殖2头补助8000元,黄山羊养殖3只补助4500元,冬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补助445元,苹果种植补助4060元……”阿文军如数家珍般地诉说着这几年脱贫攻坚中,自家享受到的各种扶贫政策。
在火塘边,阿文军给大家讲起了布朗山这些年来的变化。阿文军说:“现在的哈寨,家家住上了新楼房,改厕、改圈,修路、建房,整个村寨都是漂漂亮亮。寨子里的布朗族艺人阿文甸还用布朗语宣讲党章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由于布朗山寨海拔高,布朗族长期养成了烤火的习惯,每家每户都设有火塘房。一年四季布朗人围在火塘边谈天说地,或商议家庭大事和来年计划,或聊天,或喝烤茶;乐器爱好者也会围着火塘畅谈人生理想、探讨布朗族乐器和歌舞。
走进阿文甸家,火塘房边挂满的火腿映入记者眼帘。阿文甸掰着手指介绍,“在开展脱贫攻坚这几年中,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种植树头菜、羊角洋芋、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的补助扶持,带动了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木老元的树头菜、羊角洋芋、白芸豆等生态特色食品在施甸范围内名气很大了,产品供不应求,成了哈寨村布朗族群众‘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在火塘边,聊起布朗文化。阿文甸就拿起了三弦和葫芦笙,即兴吹奏起了颇具布朗族山间韵味的曲子。阿文甸介绍,三弦、葫芦笙、竹笛是布朗族不可缺少的乐器,结婚、节庆都离不开这些乐器配合下的歌舞。寨子里的布朗族歌舞传承人杨顺道还组织了一支布朗族打歌队到广东、大理等地表演布朗族歌舞。据悉,在脱贫攻坚中,哈寨村新建起了一个占地10多亩的布朗族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的西南侧有两台布朗族图腾柱,两栋布朗族风俗民居:一步楼。一步楼里摆放着布朗族乐器、布朗族服饰等,展示着布朗族文化特色和布朗族历史文化。
夜幕降临,打歌曲调从文化广场飘进周边的布朗人家,哈寨村的布朗族男女老少就身着布朗族服装,像被磁铁吸住一样,直奔文化广场打歌。
布朗族的歌舞调有30多种,虽然每一种曲调的歌舞不相同,但都是布朗族热爱生活、热爱脚下这片热土、热爱党的质朴反映。施甸县委宣传部驻哈寨村第一书记杨自卫说:“近年来,哈寨村抓住脱贫攻坚的机遇,一边发展传统的牛羊养殖和羊角洋芋、树头菜等特色产业种植,一边加大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变化。”
如今,哈寨村在发展规划上抓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理气候资源优势,把党先进文化和布朗族文化相融合,主打“红色文化+布朗文化+生态文化”的旅游发展之路,引导和带动布朗族群众发展农家乐和特色产业,传承弘扬布朗文化,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得到有效衔接。(郭金灿)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