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施甸传承杨善洲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2-06-13 16:35:13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施甸县是云南省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县。202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以乡村振兴总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锐意改革,敢闯新路,从政策、资金到项目,全方位投入乡村振兴发展。省市县选派277名工作队员到90个脱贫村驻村帮扶,5444名县乡村干部下沉村组农户开展挂钩帮扶,上下齐心、多方合力,实现13个乡镇有产业、138个村(社区)有项目,脱贫人口收入稳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新村画景正在呈现,开创施甸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LLL保山日报网

  在杨善洲干部学院,县委书记周耀泉带领县委常委班子召开学习杨善洲精神交流会。大家深刻认识到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更是我们施甸的骄傲。作为杨善洲老书记的家乡人,我们更应该用好这座精神宝库,把“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始终做到领会精神明晰历史责任、增强工作动力和破解发展难题。县委书记周耀泉代表县委常委班子表示,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扬好杨善洲精神,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全面加快施甸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在善洲林场,杨善洲精神宣讲员小段正带着游客参观老场部、杨善洲墓园、杨善洲事迹陈列馆。现在,善洲林场与外界连接道路四通八达,节假日平均每天接待上千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杨善洲同志,学习杨善洲精神。LLL保山日报网

  在施甸县水长乡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正在指导当地农户起苗、移栽秧苗,60000份有“身份证”的水稻育种材料全部开始移栽“安新家”。LLL保山日报网

  在水长乡九条沟村胡二组三岔凹的村民王志红家,他是当地的蚕桑养殖大户,三年前种植了70多亩桑树并发展蚕桑养殖。“我去年养了52张蚕,交售了5200多斤蚕包,卖了15万元钱。今年才养了8张,预计还要再养50多张,如果今年和去年的价格相当,养蚕的质量也和去年差不多的话,今年的收入将达18万多元。”王志红脸上满是幸福。在施甸县永福村蓝莓种植基地,云南旺悦莓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黄伟动情介绍,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效益初显,采用无土基质栽培和节水节肥智能化滴灌系统水肥灌溉种植的33万株蓝莓正在节节拔高,8月底就能实现开花,11月可以产果,蓝莓果实比传统种植蓝莓果品质、口感、大小都要好。LLL保山日报网

  在老麦乡茨桶村山葵种植基地,退职回家村干部张德才正在给种植的山葵浇水,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说“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不是等来的。”他带头种植的13亩山葵郁郁葱葱丰收在望。每亩的生产成本大约0.4万元,净收入在1.1万元左右,每年的山葵净收入基本都在14万元左右,并且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张德才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LLL保山日报网

  在姚关镇山邑村野鸭湖旁,经营着小桥农庄的刘建斌正在拣菜、洗菜、打扫卫生,满心欢喜等待着食客们的到来。他家主打施甸家常菜和酸辣鱼、小龙虾、无骨鸡爪等特色菜。小桥农庄凭着良好的口碑,深受外地游客和周边人的喜欢,这几年年均毛收入保持在20万元左右。杨成卫是这里的小龙虾养殖户,他家目前养殖小龙虾40余亩,从开春捞到9月份左右,大概3000元一亩,可以收入13万元左右。每天一大早,杨成卫把一箱箱小龙虾发往全国各地。这些新时代新农人正在全面加速施甸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助推施甸乡村振兴新发展。截至2022年一季度,施甸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增长6%。实现农业总产值8.9亿元、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亿元、增长96.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01.7亿元、97.9亿元,分别增长1.3%、1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完成8454元、3424元,分别增长3.8%、5.4%。(郭绍建)LLL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LLL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