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 | 坚持实事求是,走好中国道路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道路决定命运,关乎兴衰,从个人到国家都是如此。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享受精彩的夜晚,在“冰墩墩”“雪容融”这些文创产品里体验中国文化……北京冬奥会上,许多外国运动员晒出所见所闻,让世界看到一个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冬奥之约,中国之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备赛工作时强调的:“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是中国道路呢?
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有两个颇具兴味的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前失去了比较优势,仅仅百年,中国就被迫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1100多项不平等条约,18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侵占。面对落后挨打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各个力量、各个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前赴后继地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命运的道路,真可谓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所以邓小平说:“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我们才找到了、找准了中国的唯一出路。可这条“以俄为师”的路一开始却使我们栽过不少的跟头。最终中国革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并获得了成功,其根本在于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武器,那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邓小平也说“我是实事求是派”,那“实事求是”是什么呢?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一场报告,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就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所以这个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或者说是思想与实际相吻合相统一的一个过程。毛泽东还有一个比喻,他说实事求是就好像是有的放矢,我们找到马列主义理论的这个箭是为了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靶子的。那么相反,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又会从什么出发呢?就会从主观的想象出发,就会从死的书本出发,就会从一时的热情出发,这个就是主观主义者。毛泽东为主观主义者画了一幅辛辣讽刺的素描,他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整顿三风还会成为我们党的当务之急呢?那就要从1931年说起。当时,由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一手操纵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米夫任命他心目中100%的布尔什维克、年仅27岁的王明执掌中央大权。能够将马列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的王明,却缺乏实际经验,所以在后面的四年,推行了“左倾”的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中国革命陷入了生死攸关的最危险时刻。然而,就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之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开始推行否认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权的右倾主张。为什么我们党在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中,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种非左即右的摇摆,这其实就是毛泽东在整风中想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这就是因为对于一个“以俄为师”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列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得如何,直接决定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而路线问题,则直接决定党的兴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坚持按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武装斗争道路,才有了武装割据,有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用实事求是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武装斗争道路。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品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相反的却是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来自香港,他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金大侠”。这是以金庸为笔名的查良镛生平第一次见到邓小平,也是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接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一位是中共领导人,一位是武侠小说家,在两个人海阔天空的交谈中,邓小平问了金庸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多少种社会主义呀?”金庸想了想回答说:“自从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英国的欧文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理论以来,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种社会主义了。”邓小平笑了笑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来实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年后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在这次被视为是党的七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中日民间友好人士,有日本朋友就请邓小平解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形成不了。最后,邓小平说,要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我们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已经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道路是一条坚持实事求是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是指引着你、我、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作者:苏东旭 系杨善洲干部学院教师)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