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 | 文化的光,自信的美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黑夜/我信奉黑夜/因为它能覆盖一切/就像是爱”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来自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的学生李玲,她说:“我是一个孤儿,但我并不孤单,因为养父母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康老师给了我一个美好的青春。我觉得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因此,我写了《黑夜》这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动。以后,我也想做一个像我的诗歌老师康老师一样的人。”
小诗人提到的康老师是一位“90后”的姑娘,她叫康瑜。2015年夏天,康瑜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顺利保研。但是康瑜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人民大学的保研名额、放弃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一切,缘于她想到大山深处支教的梦想。毕业后,康瑜来到昌宁县漭水镇,当了一名初中支教老师。
和许多支教大学生一样,康瑜也是带着一种使命感而来——“帮助孩子走出大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优等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厌学、逃课、打架、早恋……有一天,校长问康瑜:“你知道这个小镇最后的主人是谁吗?就是这些最终留在山里的孩子。他们现在什么样,未来的小镇就是什么样的。”校长的话字字敲打在康瑜心上,从那天起,她就在想:“我可以多做一些什么,让这些孩子更好一点?让小镇的未来更好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康瑜开了一堂诗歌课,她惊喜地发现借助写诗的渠道、借助文化的力量,孩子们愿意去表达、被倾听、被关注。康瑜感慨地说:“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位诗人,而是要给予学生一种选择诗歌的可能性和能力。”她希望改变大众对大山孩子的认知,不是“求知的眼睛”,也不是“悲惨的命运”,而是“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诗歌”。
支教结束后的康瑜再度回到山里,成立了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不到两年时间,“是光”已经为云南、山东、河南等地609所中小学的5万多名孩子带去了人生第一堂诗歌课。在文化力量支撑下,在文化自信里,康瑜带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在诗歌中找到了自己。
康老师和“是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自信,你就是一束耀眼的光芒;只要你是光,总会闪闪发亮。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文明之美。
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康瑜离开漭水镇后,有一年教师节,她忽然收到一个大箱子,里面都是漭水孩子寄给她的诗和信。其中一个13岁的女孩在信中对康瑜说:“老师,我想许一个愿望,我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能够在诗歌里面,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四个字再一次击中了康瑜的心,她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原来诗歌课可以带给孩子们如此真实的心灵力量,她一直执着地“未来小镇主人”的模样在孩子们的诗歌里看到了。
可以说,康瑜和她的“是光”,让山里的孩子找到了文化自信和力量。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所使用的一个高频词。这份自信何来?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的文化家底。别的不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艺星河灿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这份自信,更源于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价值。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精神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最广泛地维系了全国各民族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和团结,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打不散、压不垮,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而诗歌是一种柔软的方式,就像流淌的小溪,它可以很快地进入一个孩子的内心,引导他们直面自己的情绪并将它们表达出来。其实对于生活优渥的成年人,也常常需要表达的媒介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是光”也在和这些孩子们说:他们是值得被爱的,他们也能够去爱其他人。这是“是光”散发的文化力量,温柔而又坚定地牵起了每一个孩子。
文化的力量贵在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如今的漭水镇,作为“是光”四季诗歌的发源地,创建了“诗歌小镇”,漭水全镇的中小学都响应号召,积极推广着“是光”诗歌课程。诗歌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似乎无法帮助孩子们战胜贫穷和苦厄,但是,它的美和光却能在孩子们心中顽强地扎下根来,代代传递。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这个文化,构筑起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让中华文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让文化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找到文化的光、自信的美,像康瑜和大山里的孩子一样,在内心深处点亮文化和自信的光芒,丰富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丰盈精神家园,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廖奕涵 系昌宁县融媒体中心职工)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