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司莫拉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
托起佤族群众“幸福梦”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腾冲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司莫拉佤族村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佤族村更加幸福”的殷殷嘱托,持续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托起司莫拉佤族村群众“幸福梦”。
——搞活经营,放飞“产业梦”。腾冲市结合司莫拉实际,引进有实力的经营公司和投资商,盘活资源,把司莫拉旅游产业推向市场,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国有公司为项目开发主体,党支部发起创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全部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通过入股分红、资产租赁、产业经营、就近务工等方式与公司合作,实现一人多份收入,两年来共分红16.11万元。立足司莫拉传统特产注册“司莫拉”商标系列产品,聘请省农科院帮助研发司莫拉红茶、大米粑粑、粗梗稠李(别名“胭脂果”)果酒果酱等农特产品,引进通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建成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新增铺面30间,专门从事农特商品销售,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6万元,每间商铺日营业额可达200至500元。与当地制药企业、超市等对接合作,打开农特产品线下销路,探索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营销,销售额达25万元,其中直播销售额20万元。
——建优平台,点亮“就业梦”。腾冲市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民宿、农家乐、茶艺师、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培训,为村民转型创业解锁新技能。
支持村民开办独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等,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目前,建成农家乐10户、民宿4家,23名村民参加餐厅务工和景区保洁、讲解、秩序维护,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建成具有浓厚司莫拉风情的幸福餐厅、幸福烤吧、大米粑粑加工厂,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带动村民务工300多人。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旅游专业合作社、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培育村内农业产业大户7户,带动群众务工130多人。
——做强项目,实现“致富梦”。腾冲市运用项目管理模式,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成工作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助推项目落地见效、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村庄增色、田园增美、农民增收。提升改造10公里入村道路,打造794米灯笼长廊,推进22.8公里清水乡域旅游环线建设,将司莫拉与清水乡“机场、热海、古村、佤寨、茶山”5张精美名片重要节点串联互通;打造司莫拉农耕文化观光区、云谷公园,建成25座水车集群,随季节交替种植万寿菊、油菜花、百香果,并移栽完成50亩彩色水稻,绿色生态的自然风光让司莫拉迅速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如今,司莫拉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司莫拉幸福佤乡建设项目入选2021年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实现收入10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0元,比2019年增加7412元;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72元,比2019年增加7214元。
——育淳乡风,托起“幸福梦”。腾冲市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着手,传承发展“我为人人、共建共享”的现代幸福观,以“自治”建家园、“德治”润民心、“法治”促和谐,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进民族团结,提升精神风貌,讲好幸福故事。
培养现场讲解员19名、景区引导员5名,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讲述好、宣传好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情满司莫拉”的生动故事。打造的“总书记足迹”学习体验路线入选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省级示范线路,先后接待各类考察团1600多批次10万多人次,接待省级以上媒体140多批次。“在很多人眼里觉得农村就是落后、脏乱差的地方,现在大家来亲身体验以后感受到了我们农村的变化:村美民乐生活好!”看着村子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到访者,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司莫拉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幸福像花一样绽放!
本报记者 宁玲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