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街的早集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 周宏武
抽调保山工作不久,经常听同事说起保山有个农民街早集。这个早集普通又平常,甚至在正式场合人们都不会刻意地提起,然而它又无以取代,岁月流逝中,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怀。
每个周日早晨,农民街会静静地等待与赶集人相会,最终组成一幅烟火与生活的水彩画。为人夫、为人父的我,早已慢慢喜欢上了有情怀的东西,由此对农民街的早集市向往不已。赶上一个周末闲暇,在导航和路人的共同指引下,我位于隆阳区白塔村锦绣家园旁农民街现在的新址。才下车,天空飘洒下来的几星夏雨落在肩上,一扫肌体还没有完全消除的睡意,赶集的动力迅速提升。
在路边停好车,抄近路穿过一条摆满蔬果的便道,就看到了农民街的核心区域。从高处向下俯瞰,不远处蓝色铁皮隔断围出了农民街的大致范围,红色的遮阳伞下,隐藏着各种关于情怀的秘密。以我的认知,乡村集市里的那些淳朴、随意、浓厚是高楼大厦的超市商场里所没有的。
我从小就喜欢赶集,各地方各类型的集市满足了我不同时期对集市的渴望。在云南,比较有名的像大理三月街、昆明马街,我都去赶过,人头攒动的场景无须赘述。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赶保山范围内的集,可能我觉得在赶集时人来人往的过程中,保山的集市更有家乡的味道和温情。
才进入集市边沿,卖火烧肉的老板便热情地招呼,看他好客,我坐下点了碗烧肉凉粉,边吃边与他攀谈起来。他说农民街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之所以叫农民街,是因为从八十年代开始,群众在一周的劳动之余会三三两两约在固定的地方交换一些生产生活用品,后来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衍生出了其他各类交易,这种习俗慢慢流传至今,形成了今年的农民街。
农民街早集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约定俗成分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销售区域。按照销售商品的不同,有蔬果区、花卉区、禽畜区、零食区、小商品区等。走马观花逛一圈下来,除了各个集市普遍都售卖的物品外,在这里还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小周,快来看,我淘到了什么宝贝!”一起来的同事的声音将我带到一处卖农具的摊位。消失很久的牛铃铛、马铃铛以及童年用的折叠剪刀都在这里售卖。同事举着一根像钉子一样的金属兴奋地说:“你们肯定没有看到过这件物品,这是铁楔子,是用来穿斗锄把的。”我好奇地盯着看了很久,确实从来没有见过。就这么不起眼的东西也有人光顾,真正应了那句老话“百货中百客”。
“香蕉十元四斤,芒果两元一斤,葡萄十元三 斤……”一个小贩在用喇叭推销水果。市场里各种商品便宜实惠的价格引来了不少买东西的人,自然也引来了不少各地的商人,我就在路边看见一个缅甸人在熟练地用手甩着手上的面团砸向案板,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张薄饼,然后再根据顾客的需求加上时鲜水果包裹起来进行油炸,炸好后又切成小块加上炼乳成为一份有异域风情的缅甸甩粑粑。在他斜对面,一个广东口音的小贩在叫卖南海虾米,十元一粗碗,很是划算。
在早集里最能吸引我的就是冰淇淋了。人在看到甜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驱使我们吃下甜食。口腔在感受到甜味后,将信息传导给大脑,大脑就会释放内啡肽,人的身体就会感觉无比愉悦和满足。当然,我对冰淇淋的喜爱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的童年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基本上没有零食。在我老家腾冲城关镇东街口的冰淇淋店刚开张,冰淇淋诱惑的味道成了无数小朋友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也成为其中一员,还记得为了吃到那种美味,在表姐的激励下我曾努力考了个班级第一名,带回家一张“三好学生奖状”,用米汤炫耀地贴在堂屋里最显眼的位置,到了周末,表姐便带回一个圆筒状的冰淇淋,虽然有点饧了,但是丝毫不影响那甜丝丝的滋味直逼后脑……
农民街的早集持续时间不算很长,人们行色匆匆,但这也不影响集市始终的人情味。熟识的妇女们见面,总要家长里短聊上几句,哪怕只是说一说哪个摊位的菜便宜哪个摊位的物品齐全。男人见面则不同,总是主动掏出香烟散,并掏出打火机真诚地为对方点上。娃娃就有所不同,一群一伙的拉扯着去发现“新大陆”。
内弟昨晚打来一个电话,我不禁把他说的内容和农民街联系在了一起。内弟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准备拆了老屋,我知道他在芒棒的老屋很老,但我也知道老屋里有内弟和他姐姐的出生记忆、儿时记忆、青年记忆。我想,拆了老屋,何尝不是一种涅槃。眼前的农民街几经搬迁,现在可能也只是临时的,总有一天还将经历“拆旧换新”的阵痛,但丁达尔效应的出现,让光有了形状。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