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院干警的驻村故事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驻村第一书记刘源
刘源与群众“心连心”
村民庆祝旭阳农民合作社成立
刘源走访群众
刘源进校园普法
□ 段院梅
●2021年5月,因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他被派往万兴乡写寨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写寨村第一书记。这一年多来,他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勤勤恳恳为写寨乡亲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成为深受乡亲们信任和爱戴的“贴心人”。
“万兴乡写寨村旭阳综合服务农民合作社揭牌仪式开始,请社员代表揭牌!”7月23日,在施甸县万兴乡写寨村委会,52户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合作社成立。
当天恰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是彝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30岁的村民罗丽娟兴奋地告诉笔者,写寨村成立旭阳农民合作社,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呢。我们感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要感谢驻村第一书记刘源为我们老百姓做了这件大实事大好事。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是我们驻村工作队的主要工作,成立合作社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如何抓住政策机遇,不断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合作社提升乡亲们增收的实际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更好地凝聚群众,这是成立合作社努力追求的目标。”今年37岁的刘源谦逊地说。
刘源是施甸县法院执行局副局长。2021年5月,因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他被派往万兴乡写寨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写寨村第一书记。这一年多来,他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勤勤恳恳为写寨乡亲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成为深受乡亲们信任和爱戴的“贴心人”。
小摩托、凉拖鞋、黑雨靴
写寨村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小村子,距离万兴乡政府足足有10公里,从乡镇到村上的道路虽是水泥路,但路面狭窄,弯道较多。
初到写寨村时,刘源就发现经常在乡上和村上往返,开轿车不但油耗高而且也不方便,因为有时遇到对头车,单单错车让行就得耗去十几分钟。为此,他就在网上购买了一辆港风复古小摩托。刘源说在写寨的这段日子,小摩托可真的发挥了大用处,既可以骑着它到轿车去不了的烤烟地,也可以帮村民从地里运包谷回家;既可以骑着它到村里各处探山探水,还可以带着村里认识的老伙伴、小伙伴一起兜风玩耍。
到哪个山唱哪个调。为了适应写寨村山高坡陡的客观实际,刘源为自己准备了两双“战靴”——凉拖鞋、黑雨靴。
笔者在刘源最近的一条朋友圈里发现一双伤痕累累的凉拖鞋,鞋口、鞋底劣迹斑斑,鞋子上除了订了几根订书针,还缝着几根线。听刘源说了订书针的来由,原来是盛夏时节雨水较多,大雨将村道两旁的砂土冲到路面上,村民们行路不便,于是他便发动村民一起去清理路面。铲沙土容易弄脏鞋子,他就穿了双轻便好洗不怕脏的凉拖鞋,由于地上仍有雨水,劳动过程中弄湿了的鞋子和脚非常容易打滑,拿锄头用力挖土时,一用力脚就往鞋口前方蹿,一来二去鞋口慢慢被撑大,最后就撑破了。鞋口裂开了,他又不会针线活,就只能想到用订书针钉上,然后继续干活。
后来为什么又缝上了线?刘源说是因为去挨家挨户排查沼气使用的安全隐患时,要近距离查看粪池及管道,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就穿了那双耐脏好洗的凉拖鞋。查完一家后,就赶紧用水冲洗干净满是粪渣、泥土的鞋和脚,又匆匆赶往下一家,在排查到第47户农户家时,拖鞋终于不堪重负被彻底扯裂了,一只的鞋面与鞋底的一个连接处断开,另一只的鞋底板眼看就要从中间折断了。
老乡们见状便执意要替他把鞋子补好,尽管他再三拒绝,可是老乡已经找来针线了。于是,就有了另一张照片——群众为刘源补凉鞋。画面里,刚讲完农村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知识的刘源正合上本子,一只光脚搭放在另一只脚面上,嘴里还在说着什么,笑眯眯地望着对面,女主人正专注地补着那只从刘源右脚上脱下的坏了的凉拖鞋。刘源说,实在不好意思让大姐帮忙缝,可是人家执意要帮忙,写寨村的群众都十分朴实、真诚,村民有困难会主动到村里反应,寻求帮助,村里有个大事小情需要共同出力的,大家也都会积极响应。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群众增收”
写寨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民族村,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国土面积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67亩,林地面积5130亩,人均4.16亩,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刘源告诉笔者,写寨村的乡亲们勤劳能干,主要靠种植玉米、核桃、甘蔗、花椒等作物出售谋生。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的限制及加上农户居住分散,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导致该村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投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的两难境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如何才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把农民联合起来,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增收、致富,成了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需要重点突破的首要问题。”刘源说。
于是,经过深入走访调研,成立合作社的想法被认为是符合当地实情的有利之举。
要想成立合作社,村民的支持是关键。当成立合作社的消息在村民间传开时,有迫切想要加入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面对这种情况,刘源和驻村队员们白天一一入户走访,倾听民意。村民们反映有“以前也发展过产业,都是不成功,不了了之,浪费土地、资金”等顾虑。到了晚上,队员们一起坐下来讨论如何在合作社的运行中预防类似的隐患发生,然后再上门为群众答疑。“问题从群众中来,解决问题还得回到群众中去,最终才能真正为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刘源说。
到了后期,工作队逐步制定并完善了合作社运营模式,最终确定,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入社村民缴纳500元作为身份股,超过500元为投资股,500元一股,3万元为上限。社员以低于市场价的会员价从合作社购买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户产品,当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合作社以成本价收购。但社员发展产业缺少资金时,可以向合作社申请金融服务,待资金回收后及时归还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线合一”的整体运营模式,打造订单农业,使农户发展产业不再茫然。
对于仍然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工作队员们在入户时也积极宣讲、正面引导。农户入社、退社自由,500元的入社费用看似多了点,但合作社不是从市场买农资,而是直接和合作企业购买农资,少了多个中间环节,价格也一定远低于市场价,所以一年下来从合作社买农资得的优惠肯定是超过500元的,而且从合作社买农资有积分,年底除了分红外,还可以用积分再兑换农资。并且合作社并不是一个村搞,而是每村一个,乡级成立合作联社,形成规模,加大吸引力。目前已经有香港小母牛公司在全乡投入约1400万元慈善资金,只要有发展项目,就能有帮扶资金投入,所以,只要农户有想法,就可以到合作社提出申请,如果项目经审查可行,便能获得资金支持,这样发展动力足了,生产也就自然而然搞上去了。
在合作社的下一步工作中,刘源认为将针对存在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合作形式由农民之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等相互联合转变,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合作领域由单纯的经济领域向社会管理领域扩展,使之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法治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执法、普法是法院干警的职责使命,无论走到哪里,刘源都始终铭记于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现实生活中,相邻也很容易因为利益冲突发生争执。构建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刘源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出发,耐心释明法理,经过多次的现场调解和电话沟通,成功调解的私砍他人白露花树、乱割他家饲料草等相邻关系矛盾纠纷,获得当事人一致好评。
刚到写寨村没多久,就有村干部向刘源咨询,说是村道旁有几户人家的房屋没有审批手续,属于违章建筑,需要拆除,如何才能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又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刘源从此便对村里的违建拆除一事上了心,他先是到现场查看实情,又一一走访了相关农户,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调研,发现群众之所以未审批就私自建房,主要原因是因为不知法,他们觉得为了发展生产,在自家地上建房无可厚非,但是却不知他们所建房屋的位置属于规划用地,是不能挪为己用的。
想要村民自行将违建拆除,首先得把他们的思想工作做通,因为写寨村是一个民族村,做思想工作还需大家都信得过的、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族人来做更好。所以,刘源开启了他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他在工作之余到农户家、到校园上门普及法律知识;第二步,寻找村民们信得过的老党员、小组长和群众沟通交流;第三步,他带着村干部、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到法院,以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为契机,让大家接受一次现场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刘源说。在写寨村的普法轨迹都是有图可证的。有他带着小本子为群众认真讲解的,有他到建筑工地现场普法的,也有他上门慰问困难群众的。就这样,他一步步地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听他说,关于那几处违建,可以再努努力多方做工作,让村民自行拆除可能性很大。
刘源就是这样一个人,性格温和,心思细腻;不夸夸其谈,更侧重于行动落实。在写寨,他执着地做着各类细微之事,以他真挚的热情服务于那片热土,并与那里的群众建立起了一份质朴而浓烈的情感。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