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良种良法 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采访对象:杨正洪,汉族,施甸县水长乡大山脚村人。1956年参加工作,曾任施甸县旧城公社党委书记、施甸县农业局局长等职务,1993年任施甸县政协副主席,1999年退休。
采访组:杨潞伟 杨茂林 王兴艳
采访时间:2021年10月21日
采访地点:杨正洪同志家中
采访组:杨正洪同志,您好!您跟杨善洲同志是因“农”结缘,请您跟我们讲一讲,当时杨善洲同志重视农业的情况。
杨正洪:20世纪80年代,土地下户后,为推广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杨善洲老书记要求农业部门要做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服务上构建“县、公社、大队”三级技术体系(即,在县级设立农科所、公社设立农科站、大队配备农科员);在全县实施了“万、千、百”农业示范样板工程(即:全县建成示范样板10000亩,每个公社建成示范样板1000亩,每个大队建成示范样板100亩)。引进推广丰产性好、抗病能力强的中熟型优质高产水稻“京国92”,提高水稻亩产量,夯实了“滇西粮仓”基础。
我跟老书记是在工作中认识的。那时我在旧城公社,老书记来下乡,根据当时旧城的情况,要求搞两种产业增长的方式:一种是可以直接包产到户,一种是对生产发展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可以搞包产到组,就是搞专业组,比如说粮食专业组、甘蔗专业组。通过推广,在当时效果还是可以的,比如说有几个比较贫困的小组,解决了温饱问题,甘蔗和粮食的产量都增加了不少。
采访组:请您谈谈在搞专业组之前,粮食的产量和甘蔗的产量有多少?搞了专业组之后,粮食的产量和甘蔗的产量又是多少?
杨正洪:在搞专业组、包产到户之前整个旧城公社甘蔗的产量1万吨都不到。成立专业组之后,甘蔗产量达到了3万吨到4万吨,粮食增长了多少,具体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增长了三四万斤。
采访组:您到县农业局工作后,国家大面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在这期间,杨善洲同志在抓农业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技术进行推广?
杨正洪:当时,杨善洲老书记狠抓“万、千、百”农业示范样板工程,在施甸保场的张家办中心样板1000亩,主要推广良种良法。良种有“京国92”,这在我们县比较受欢迎,后来觉得“京国92”的产量不是很高,又推广杂交稻,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大稀谷”,在样板田上大概能达到每亩1000斤,一般的田每亩也能达到八九百斤。
采访组:杨善洲同志本身也是农民出身,他对农业有特殊的感情,在农业方面,除了办样板之外,在推广良种良法上还有哪些措施?
杨正洪:首先是将样板上的良种良法推广到面上,主要就是靠农业推广三级机构,县上设农科所,公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员,依靠这些技术人员,将从样板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全面推广。比如说在过去,水稻种植是“满天星”,后来发展到条栽,开始是“三代九”,一米栽三行,一行九株苗,就是“三带九”。后来发现通风不好,就变成了“四带八”,就是四行,一行栽八株苗,后来又发展到一米二,这样,既便于通风,又很好计算每亩有多少株苗。
采访组:在您任农业局局长期间,杨善洲同志推广良种良法,有没有到面上来指导工作?
杨正洪:他让县上以样板为龙头,把各个公社的领导,包括农科人员,召集在一起开会,进行推广任务安排,通过会议的形式来推广良种良法,还经常到中心样板进行现场指导。
采访组:通过接触,你感觉杨善洲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正洪:第一,他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说当时到公社、到大队、到农民家就餐,粮票一定要给,钱一定要交。包括是科技人员也好,农业局的人也好,下乡一定要按照财政部门的标准进行开支,多一分都不行。第二,就是在农业方面,当时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抓粮食生产上,方方面面都抓得比较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一定要使农民增产增收,解决温饱问题,做到了大公无私。第三,就是平易近人,不管是干部也好,老百姓也好,都能够进行很好的交谈,没有什么官架子。老百姓都叫他推广良种良法的“粮书记”。
采访组:杨善洲同志对您的人生是否有影响?
杨正洪:就像老百姓评价我一样,不是说我这个人有多厉害,他们说我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包括处事风格都有点像老书记,意思就是说我去到哪里也能做到艰苦朴素,工作扎实,这是老百姓对我的评价。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是对革命工作有一种情节,对老百姓有一种情怀,杨善洲老书记对我的人生影响真的很大。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