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泺部,凤凰花开的地方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一
大泺部是菩提树的王国,是傣族文化的风情诗,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7月16日早晨,蓝蓝的天空挂着一轮红日,红日笑着把金色的光洒向生机勃勃的大地,我坐在昌宁县文联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组织的釆风队伍的车上,夏日的风抚摸着飞奔的车轮,承载着我对神秘的大泺部的向往。
走进如诗如画的大泺部——一片圣洁和睦的土地、一个凤凰花开的地方,寨门两旁,身着节日盛装的热情奔放的小卜少小卜冒们载歌载舞,把点点清凉圣洁的水洒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整洁明亮的村级活动场所中,独树成林的菩提树用高大的身躯呵护着在此休闲的老者和顽皮的孩童。我们来到郁郁葱葱的菩提树下,感受到阵阵清凉。
在一旁的文化墙上,只见一行红彤彤的大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格外醒目。一串串从古流传至今的饱含着正能量的傣族故事从宣传栏里“流出”,我驻足专栏之下,细细品读着一个个史诗般的传说,心生感触。
在卡斯镇龙潭社区杨凌霄副主任的解说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红黑五条”村规民约,这是村里人的规矩和方圆,是大泺部自然村民族和谐团结友善欣欣向荣之根源所在。感恩是大泺部人对远古文明的承传,一个叫孟三队长的人曾是大泺部人的骄傲,1924年,这个平凡却甘愿奉献的人诞生于这个白鹭纷飞的地方,长大后,他为解决这方人民的温饱问题,翻山越岭丈量沟渠路线,带领村里民众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中华民族美德,挥汗如雨、靠双手一锄一锹开挖出长8.6公里的芒赖大沟,从芒赖引水到大泺部灌溉,种植棉花、水稻,为后世造福……
二
信步傣乡,菩提树下好乘凉。传说20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傣族人民因此视菩提树为“神圣之树”。现在,当地政府也对这些菩提树实施了重要的保护。
走进大泺部,就仿佛走进了“菩提树的王国”,走进了“白鹭栖息的地方”。我融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庄,看到了千年以上、百年以上树龄的菩提树及榕树38棵,感受着古木带来的“诗和远方”。
杨凌霄副主任介绍,傣族有崇拜树木的习俗,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要祭拜这些参天古树。他们不准砍伐树木,就连掉落的枯枝、树皮都要统一拿到寺庙才可使用。
一代代傣族民众呵护着树木,树木也护佑着这里的人们。听闻20世纪70年代,一棵倒地多年的古树重新直立起来笑傲参天,这神奇的事也给这些参天古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
昌宁卡斯的傣族有一些神秘而浪漫的婚俗。曾经,傣家爱女长到十四五岁时,父母要在面房或厢房中留一格闺房(俗称 “空房”),少女独居“空房”,或与本寨邻村的许多小闺蜜集体睡“空房”。每当夜幕降临,一间间“空房”里,寻找爱情的故事热闹上演。如今,旧时习俗“空房”已被自由开放的恋爱婚姻所取代,“空房”已成为傣族婚姻发展史上一个特殊记忆,让人回味。
然而那时在“空房”里寻爱成功却遭父母反对的人儿,也创造了另一个习俗——“偷婚”。偷婚是男方家单方面选择黄道吉日,按正常风俗礼数筹办婚事。在正客的头天晚上,男方请上两个伴郎、两个伴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将小卜少“偷”回家。若男女两家同村,“偷”妻者就要先出寨门,再进寨门,待“偷”到妻后,原路返回,又出寨门后再从寨门返回才能把媳妇领回家。第二天清晨,男方家请两个媒人,带上两包糖两瓶酒,大大方方地来女方家通话说媒。女方家父母若坚持不嫁女儿,就拒收媒人糖酒,不办客,不给嫁妆。而女方家要是同意了亲事,就也会请出媒人,召集本家族的人跟男方家派来的媒人商议婚事。
傣族举行婚礼称为“金欠”。傣家人的婚期一般定于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以后到次年九月十五)之间。傣族从远古走来,原本只跟本民族通婚,故结亲较远,异地开亲甚多。
抢婚是傣族最刺激的婚姻风俗。俗话说,“不打不成亲”“不有棍棒难共枕”,这就是抢婚习俗的写照。男女情侣,从在“空房”中相知相识,到相亲相爱一路走来,得到双方父母的祝福是非常幸运的,但新郎娶新娘时也还是要经受女方家人的一顿“痛打”,这样,新郎才会珍惜新娘。结婚那天,新娘早早藏起来,迎亲队伍进家时,全员出动找新娘。经过“等待寨里牧牛官人回家为新娘出嫁吉时良辰”等习俗,新娘总算出现了,而这时新娘的家人就会全体出动,拿着棍棒“痛打”迎亲方,迎亲方则一边躲避棍棒一边“抢”新娘。
傣家夫妻大都和睦,夫唱妇随,妻子勤劳能干、丈夫体贴入微,离婚者甚少。而在极罕见的离婚中也有一种习俗,如确因感情破裂,夫妻两人只需拉着一根绳子的各一端,由老人用火烧断绳子即代表离婚。当然这只是傣族婚姻史上的一种印记,如今,大家都要通过到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手续才算合法有效。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变迁,这些婚俗在傣族文化的演变进程中留下一个个深深的烙印,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谝(说、聊)白话的谈资。
四
秉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傣族也是一个重感情、讲孝道、懂感恩的民族。傣族人对长辈十分尊重,他们有句俗语:“儿不嫌母丑,母不嫌儿瘦”。
从前,傣族父辈有“沉于酒仙”之中的爱好(现今没有了),但子女不论父母富贵还是贫穷,一定会守在身边,不离不弃,直至善终。
傣族对逝者葬礼比较重视。父母年近花甲,走过半个天年的时光,儿女就要给父母做好寿材,挂上红彩写上名字,送至佛寺统一保管。
当老人生命走到黑夜即将降临的时刻,所有的儿女不论身居何处,都要赶回老人身边。要把老人从卧室移至正房堂屋,当老人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亲人们要把老人放在堂屋中为其准备的床上,请佛爷或村里懂得经文的人为其诵经,帮忙的人则要给老人洗澡、穿寿衣、穿寿鞋、戴寿包头,让死者清清秀秀地驾鹤西去,走入天堂。
傣族的葬礼一般要举办三天。在超度亡灵、扎好棺罩、安棺后,就要去 “找坟地”(仪式之一)了。“找坟地”一般由死者的儿子亲自进行,坟地选好后就要定地穴。定穴这环节是很奇妙的,用丢一个碗或一个鸡蛋的方式来确定。定穴的人从家里出发时,左手抱砍刀,手掌托碗或鸡蛋。到坟地时,放下砍刀,把碗或鸡蛋用力朝后抛向空中,抛出的碗或鸡蛋在什么地方落地砸烂,坟穴就定在那里。
出殡仪式也由佛爷诵经主持,用一块白布,一头系在棺罩上,从堂屋拉到院子中间,布上铺满真钱,佛爷诵经,孝子跪拜,诵经完毕,佛爷收回白布,布上的钱归佛爷所有。出殡时,点一把火把,白布的一头系在棺罩上,一头由佛爷拉着,佛爷朝前一边诵经,一边带路。八个体力相当的男人将灵柩在悲恸声中抬出家门,逝者的子女到灵柩必经之路上跪成一列,让灵棺从身上缓缓越过,寓意为逝者铺路搭桥,祝逝者一路走好。
傣族人的坟为土堆,不立墓碑,后人不扫墓祭拜。时逢节日后人到佛寺内供祭滴水,请佛爷念《滴水经》,给亡人祭物献灵。
人死后,不论男女,溘逝三年烧灵招魂。招魂仍请佛爷念经、烧钱化纸,丧事才算终结。
五
沙是纯洁无瑕的,傣族人民认为泼水节堆沙与清洗佛像和佛塔是神圣的。堆沙,意为对自己做过的不善之事进行忏悔,求佛祖宽恕。堆沙也有超度亡灵和感恩之意,还有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梦想。
傣族民间有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个国王,生性暴虐、杀人无数,国王死后到了阴曹地府,被打下十八层地狱,坐水牢、铁链缠身不能行动,得到恶报。他托梦给王子,说要多做善事,为他赎罪。王子为尽孝父亲,就到寺里供佛念经,用香水洗寺,用沙子铺路为父亲赎罪,求上天宽恕,让父亲脱离苦海,喜登极乐世界。有一天,王子走到禅河里洗去6年的尘垢,然后盘腿坐在菩提树下思考解脱之道,最后战胜了所有的魔障得道成佛,这天就成了佛的生日。后来,傣家人有了洗佛和泼水的神圣节日。
傣族新年一般有三天。第一天叫“宛麦”,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认真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第二天叫“宛恼”,是空日,不计算在新旧年之内;第三天叫“麦帕雅宛玛”,即王子来到人间那一天,傣家人都穿上节日盛装,是举行浴佛仪式及盛大节日泼水节的开始。在这一天凌晨,小卜少们穿梭在山间采来百花编织花房,所有傣族妇女都要早起,把圣洁的井水或山泉挑到佛寺里,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浴佛仪式肃穆庄重的开始。在花房里,他们在挑来的圣洁的井水或山泉水中掺上各种美丽馨香的鲜花,采下青碧似玉的芭蕉叶,舀起圣洁的净水,小心翼翼地清洗擦拭佛像,直至整座佛像金光灿烂,一尘不染。
洗佛其实是每个人在洗心,除去自己心灵中的尘埃和污垢,把自己的心扉清洗得纯洁透亮。傣族相信佛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诲,虔诚重现佛像金碧辉煌的佛像本色,荡涤心灵,方能祈求神灵保佑。
六
瓜果飘香、田野上的稻子金光闪闪,经过人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已到了收获的季节。
五谷丰登之际,傣族人民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谢天谢地”的习俗,庆丰收的喜悦,尝五谷的味道,俗称“尝新节”。
尝新节一般选在农历七八月“属狗”的一日,具体以庄稼成熟程度而定。
大泺部傣族的尝新节,是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
尝新节上要做两件事:一是做泼水粑粑,二是采谷穗。六月二十四,要采摘好一些芭蕉叶放在家中,使其自然脱水,增加叶子韧性,用来制作泼水粑粑;六月二十五早晨磨糯米面、熬糖稀,用糖稀和面搅拌均匀,用芭蕉叶把粑粑一个个包好、蒸熟,等待敬天献地献祖宗。采谷穗是节日当天早上的首要任务,釆穗人带上香、钱、辣椒和米饭,到田边点香化纸祭献,把饭撒向稻田四方,祈福后开始采谷穗。釆穗回家后,一部分谷穗先喂老牛吃,感恩老牛一季辛劳,接着杀鸡祭祀,把鸡数子和部分稻穗挂在粮仓边,摆上茶、酒、香钱祭天地、献粮仓,特别要献上一饼饱满的草蜂蜂饼,寓意着庄稼成熟、籽粒饱满、增产丰收。
天地粮仓祭献完毕就开始祭献祖先。祭祖先除了肉食之外,必须做一些南瓜、茄子、笋子、黄瓜等新鲜蔬菜佳肴。祭拜完毕,将第一碗新米饭拿去喂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顺序尝新吃米饭。
关于第一碗饭喂狗,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粒谷子就有洋芋这般大小,剥掉外壳就可以直接煮出香喷喷的米饭,那时候很多人不爱惜粮食,一天,有个妇女正在剥米粒,小孩在拉屎,妇女顺手拿起一片谷壳把小孩擦屁股。这件事恰好被上天下派巡视人间的二郎神发现并禀报玉帝,玉帝下旨,收回人间的稻子,以惩罚凡人不爱惜粮食之举。人间从此就没了稻谷,食物极度稀少,狗饿得连人拉的屎也吃了。二郎神看到这些,自责这苦难由他而起,决心要为凡间解除苦难,又上天寻找谷种,可当他回到天庭,却没有找到大谷种,只找到小谷种,他怕玉帝发现,就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沾满了谷粒,下凡时失去法力,浮游天河,身上的谷种损失殆尽,只剩后面粘着的三颗谷种。历尽千辛万苦,他把这三颗谷子种带到人间,又经过人类不断地培育种植,才有了现在的水稻。于是,金秋稻香四溢的季节,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了“尝新”先喂狗的习俗。
七
尝新节后,人们开始开镰收割五谷归仓,准备辞旧迎新过“冷席”(傣语:过年)了。
傣族“冷席”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开始忙碌的。亲戚朋友们相聚一起,用脚碓舂粑粑。一般有粑粑丝(傣语:毫帅)、一个个粑粑(傣语:毫崩)等,这是傣族春节必备的食物。春节前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添置新衣、新裤、新鞋袜,除夕之夜,人们都要给自己的长者叩头敬拜,然后再前往佛寺拜佛。
腊月三十前,男人们要将打秋千的材料准备好,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人们便忙碌起来,搭建秋千架。搭建秋千架个个都要动手、人人都要出力,过去谁家有火枪都要带到秋千场,秋千架建好后,火枪主人们一字排开,对着苍穹鸣枪行礼,小卜少们跪在地上向建好的秋千架叩头敬拜。立秋千仪式结束后,小卜少、小卜冒就要到领头卜少或卜冒家里备办佳肴,宴请前来帮忙的人们。这佳肴由小卜少、小卜冒们负责,饭后,男人们忙着去准备陀螺,姑娘们则欢欢喜喜地去荡秋千,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会拆去秋千。
傣族大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的,因为大年初一不杀生,但美味佳肴鸡鸭鱼肉都要有。所以人们必须把大年初一所用的肉食全部准备好,大年初一由男人下厨做饭,辛劳一年的傣家女人休息一天,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起床吃饭即可。
初一,启明星从东方升起,天边泛起鱼肚的光亮,持寺戒的中老年人就要起床沐浴双手,走向河边祭河神、放河灯,祈求来年全家及寨子平安。
供佛节,又叫关门节,傣语叫“毫洼”,意思是佛祖入寺。傣历九月十五(农历六月十五)开始举行直至傣历十二月十五(农历九月十六)结束,历时三个月。传说,每年傣历九月十五佛祖都要回到西天母亲身边讲经三个月才重返人间。有一次,佛祖在西天讲经期间,佛徒数千走出佛寺传教,踏坏了凡人的庄稼,耽误了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祖得知此事,深感内疚,从此佛祖回西天讲经都会把佛徒集中起来,三个月内不许佛徒们到任何地方,只能在寺里忏悔,所以称“关门节”。
“关门节”期间是要供佛的。每当供佛节来临,大泺部傣族男女老少都要上山采摘各种鲜花给佛献花,编制色彩斑斓的五彩布幔装饰佛堂,立白布标杆告知天地诸神供佛节开始。人们准备三生祭品,杀黑毛火烧猪等,晚上,参加供佛的老人还要洗澡更衣。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供品、鲜花、现钱等进供佛祖。供佛当天早晨,老人们打扮一新,提着装有各种祭品、鲜花、绿叶的提箩,陆续来到佛寺,各自脱鞋袜入寺内。他们把鲜花装扮在佛像周围,献上祭品,再铺开草席跪下,双手合十,跟主持人念经祈福。
供佛节期间,男女青年是不能结婚的;老人晚上回家,儿女不能让老人做事情,子孙也不能干扰老人休息。这节的讲究还有很多,比如不能盖新房,不能出远门,必须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等。虔诚信佛的长者,直接到寺内住宿,按时拜佛;信众则带上鲜花、绿叶、糖食果品、饭菜、蜡烛、钱币等供祭佛祖,聆听经文、教规、戒律、佛经故事。
祭佛祖的钱由专人管理,用于维修佛寺、添置设备。供佛节期间,老年人全部到佛寺供佛敬拜,儿女在家里给老人准备早饭,然后把饭菜送到佛寺里相应的位置,女人一天只可以吃一顿饭,男人可以吃两顿。吃饭时,男女要分开,按年纪大小、入寺时间的早迟分级。女人吃饭要一齐开始,吃饱一齐放下碗筷,而现在基本实行集体用餐,也没有古时候流传下来那些规矩约束限制了。
到了农历九月十六便是“开门节”了,傣语称其为“奥瓦萨”,代表可走出传授佛法,所有活动正常开展。所以这天各村各寨敲锣打鼓,人们前往佛寺参加集会,欢迎佛祖归来,“关门”结束,“开门”大吉。为期九十天的“打斋”活动也便开始。这一天,年满50岁的男女都要到佛寺接受持寺戒,寺中戒律分为三等,即:三戒、五戒、八戒。持寺戒者分小班、中班、大班,第一、二年进寺持戒的是小班,受持三戒,可回家用餐;进寺五年左右以上者,受持五戒,不能杀生,每人拥有一串佛祖念珠,饭前要默念诵经,当天要在寺中用餐为中班;大班持戒十年以上者,受持八戒戒律更严、戒律更多……
采花节,傣语叫作“党木雅”,在傣族的“关门节”期间举行,较之各个节日更隆重,有采花、献花仪式。“百家宴”拉开序幕时是最吸引人的,吉时一到,各家各户将精心准备的拿手好菜怀着喜悦的心情拿到指定的地方摆成“长街宴”,桌子上撒撇、腌酸鱼、笋子煮鸡、拌鱼生、酸猪脚、酸扒菜等傣族特色绝味佳肴应有尽有。所有人都要尝遍每一种饭菜,寓意“尝百家饭、同百家乐、集百家福”。“采花节”上有供佛和点千灯两项重要仪式,午饭后,人们沐浴更衣,带上供品到佛寺集中,供佛仪式以女性为主,由佛爷主持,时辰一到,傣家小卜少就踩着象脚鼓的节奏,将采摘到的花簇送至佛堂,交到老人手中,摆放好后,所有人手持花瓣,匍匐下跪,跟随佛爷念诵祈福经文,虔诚祈祷。晚上9点在佛寺内外点燃千支红烛,继续诵经祈福,点燃希望,照亮前程。
沉醉在昌宁卡斯大泺部,一个凤凰花常开的,纯朴而美丽的傣族村寨!(辉树森)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