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庆节,“慢游”隆阳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哀牢寺
乡集
怒江双虹桥 艾怀森 摄
红咖啡
保山八戒寺 范南丹 摄
板桥青龙街
□ 李天鹤
不知不觉,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十一国庆长假。在家宅7天?不如与我们一起,来一场隆阳“慢游”。去感受一下那种惬意无比的保山慢生活,去追寻身边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去拾起那些日常你无暇顾及的小确幸,去找寻疲惫生活里,那一个深爱着生活的自己——
放归自然,哀牢山里探石林
哀牢山即东山,对于隆阳人来说,它是一种信仰。传说,古老的哀牢文化就起源于此,山中一座古寺,原是一个溶洞,在很久很久以前,九隆称王以后,依山岩建造了一个坐东朝西的茅草偏厦,作为哀牢王日常的议事祠堂,柳貌归汉时,改成坐北朝南的扁瓦大偏厦。唐朝南诏王皮逻阁“追封其十世祖”,在这里新建哀牢祠,到了明朝,有道士住进了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于是改为了寺。
放假第一天,去哀牢山最是合适不过。休息半天,午后再去,最好带上方便携带的小零食,无需成群结伴,三两好友足矣。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哀牢寺前,人便步行上山。
沿着哀牢寺旁边的石梯拾级而上,已近深秋傍晚,日光虽然依旧耀眼,却不会太过炎热,山风拂面时,阵阵清凉。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石梯就是哀牢山的脊梁。人踩着一座巍峨大山的脊梁越走越高,山下的城市越来越小,人仿佛一步一步让自己的身心都慢慢逃离了城市的喧嚣,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些喧嚣里大大小小的烦恼。
从哀牢寺到哀牢山山顶,不急不缓地走,也不过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沿途没有太复杂的岔道,到了有分岔路时,随心走即可,两条路会在山顶交合,无论走哪条路,都无需走回头路。走到一座高耸的巨石时,石梯在左,巨石在右,站在石梯下仰头望去,石梯没入云间,那便是到了哀牢山的“小石林”了。
哀牢山的小石林十分有意思,在岁月的雕琢下,每个扎根大山的石头都把自己的半个身子露出来,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怪石嶙峋。偶尔会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瘦弱植株从石头缝隙里长出来,被风一吹,就纷纷匐倒。于是,石头的坚硬和植株的纤弱形成了天地间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加之石头长年累月被风雨侵蚀,表面变得光滑无比,阳光下反着幽幽的青光,别样的金属质感更是增加了小石林的魅力。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十分适合拍油画质感的照片。
小石林里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明明石林的石头是青黑色的,但偏偏可以挪动的脚边的石头又是泛白的,若是仔细看,会发现石头里竟然嵌了许多晶莹剔透的水晶,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找到贝壳化石一类。我曾在哀牢山石头上看见过贝壳和不知名的海洋生物的痕迹,内心里觉得十分神秘而神圣。谁能想到,这样高耸的一座大山,在无法想象的年代,会是被蔚蓝色的大海淹没着的呢!沧海桑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由此可见一斑。
过了小石林,继续走,便能走到传说中的“金井”,传说哀牢王在每年正月初一正午时分,都要选派有经验的老农登上哀牢山顶观察金井水位,从金井水的多少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和气候,并依此安排一年的农事。这样有意义的地方,是一定要打个卡的,金井边有刚毅的松树,因此旁边落满了松针,人在井边坐着吹一吹风,一颗心便轻盈起来了。
休息好了,继续前行,便可下山。就近在山里的农家乐慢吞吞吃个晚饭。下山时,一定要记得去山脚下的“哀牢山之眼”——一个清澈的水库边吹吹凉凉的带着水汽的山风,那种惬意无与伦比。
深入市井,感受村镇集市的原生态
假期第二天,恰逢辛街赶集,辛街,是保山汉族聚居地之一。在我看来,乡镇的集市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上午九点后到下午两点间最是热闹。农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带着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就在专门的市场里沿着交错纵横的路两边依次排开售卖。各色原生态的农产品应有尽有,适合拍纪实照片和淘宝。
逛一逛,看一看。乡镇的集市与城里最大的不同,是人们不同面容上同样朴实的笑容。看够了城市里虚无缥缈的各色心思,再来看看乡镇集市上一张张被太阳晒得接近大地颜色的脸,在赶集的喧嚣里,内心却十分安宁妥帖。午餐就在集镇上吃,若能接受街边摊更好,我一直相信,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就近在摊子上吃个火烧肉米线,“呲溜”吸着吃,多么爽利!当然,若不能接受街边摊,就找个饭馆吃也不错,当地的菜肴多为原生态种植,味道基本上不会太差。
逛完集镇,可去辛街乡大村的飞来寺看看。飞来寺,又叫灵应寺(原属小六村建),建在大村小学旁。乡民介绍说,飞来寺建大清二十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古寺的由来多带有传奇色彩,飞来寺也不例外,传说当时的寺原本是建在西山村背后的上马坡,但在立房子木架的头天晚上,深夜时分,天地突变,电闪雷鸣,黑压压的乌云厚厚地压下来,一晚上狂风怒吼、暴雨倾盆。建房的工匠们第二天一大清早起来,突然发现建造寺庙大殿的中梁不见了,便马上派人四处查找,后来发现大梁竟是自己跑到了大村村西的一块空地上。人们纷纷议论,说寺有灵性,不愿意建在当时的上马坡上,于是便把寺庙建在了大村,飞来寺的名字由此而得。
由于寺庙建盖时就带了传奇的色彩,加之建筑风格精致典雅、别具匠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到三十,乡民们就会到飞来寺赶庙会,彼时,有唱花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狮的,还有卖东西的小商小贩,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了,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香火十分鼎盛。目前为止,飞来寺是保山坝子南面规模较大,人流较多,香火较旺,影响较大的一座古刹和佛教圣地。
上午在集市沾染的一身人间烟火气,在飞来寺的香烟袅袅中尽数散尽,一切又回归到了祥和宁静。我习惯于在寺庙里上炷香,不是迷信,只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晚餐建议就在寺里吃素斋,吃完返程刚刚好。
踏浪逐沙,奔赴澜沧江的峡谷风光
今天去美丽富饶的潞江坝,一定要带上帐篷。潞江坝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峡谷风情。从保山城出发,走高速路,大约需要45分钟,但我的建议是走老路,沿着保腾二级公路,向着潞江坝去。蜿蜒曲折的二级公路,拥有着高速路所没有的独特韵味,每个转角处都留有对前方的无限遐想,这样的感觉远比走高速时的匆匆而过更有魅力。
十月的潞江坝,江水开始沉静下来,渐渐变得清澈碧绿。沿着陡峻的峡谷江边而去,沿途可见白色的沙滩,火红的木棉花,群峰高耸,山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咖啡树、芒果树、荔枝树、甘蔗林翠浪叠嶂,果香阵阵,诚不负“美丽富饶”四个字。
我比较喜欢沿江而去,直接到双虹桥,保山城区到双虹桥走保腾二级公路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路上遇到好的风景也会停下拍照、休憩,每次随心走下来,基本都在三个小时左右。早上八点出发的话,顺路在丙闷大榕树那里吃套撒撇,沿途买一些当地的水果,得益于潞江坝优异的气候条件,潞江坝的水果十分甘甜,汁多肉满,甚是可口。
双虹桥是清乾隆年间永昌(今保山)知府陈孝升主持修建的一座铁索桥,桥从怒江江面一跨而过,在江中礁石上建墩,将桥分成两孔,远远望去,如双虹临江,因此得名双虹桥。桥的两头建有关楼,供过桥行人避雨或躲荫。江中礁石上还修了一个小亭,站在亭里可一览怒江的峡谷风光。
桥下有一条仅能一人步行通过的小路,沿着江石走下去,有一大片洁白晶莹的沙滩,每年江水涨落之间,将这片沙滩冲洗得尤为干净,光脚行走时,细软的沙子从脚趾缝里满溢出来,十分温柔。沙滩上时不时露出来一截闪着青黑色金属光泽的石头,摸上去光滑冷硬,如果凑近了看,会发现石头里嵌着大大小小的宝石,看起来像翡翠,又像玛瑙,很是神秘。
这里很适合居家游玩,若有小孩子的话,可以玩一整天。这里已经很接近怒江州边缘了,在沙滩边缘处,有一个形似莲花的巨石,石中的“莲蓬”处常年有一汪水,人坐在“莲蓬里”被“花瓣”环绕,颇有一种莫名的安逸。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巨石时煞是意外,惊叹于怒江的鬼斧神工,更惊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后来经过查证,这个被我唤作“莲花石”的巨石已在怒江州地界了。
双虹桥比较适合游玩,但露营是不太适合的,露营点我更多时会选择在小平田下方一点的江边,那里有一片常年露出的江面,江面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江岸边有秀美的竹子,有高大的木棉花树群,最妙的是有好些棵野生的缅桃树(番荔枝),运气好的话,还能摘到野果子吃。搭帐篷可选择在竹子下的空地上,或者在木棉花树下。
搭好帐篷,可以在江边生火烧烤,不过要注意用火安全。那里因常年有人露营,有现成的火塘,只需要自带食材,江边捡拾一些干柴即可。
在怒江边露营是幸福安稳的,夜空如盖,繁星闪烁,星星离人那么近,仿佛伸手可摘。守着一条江的沉稳,浪花轻语,风声如歌——这,便是最好的诗和远方了。
古法咖啡,感受一把潞江坝人的浪漫
潞江坝的新寨村是“中国咖啡第一村”,全村500多户农户几乎户户种植咖啡,多种植小粒咖啡。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咖农就会背着背篓采摘硕红的咖啡果。
在这里,不如就化身咖农,在咖啡庄园里体验一天咖啡从采摘到发酵,到脱壳,到烘焙,到咖啡杯,到唇齿间的奇妙之旅。
保山小粒咖啡的种植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目前种植面积已经有10多万亩。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阔的种植基地催生了浓厚的咖啡文化,潞江坝当地傣族村民也衍生出了一套自己喝咖啡的方式——古法咖啡。
这是一种全新的、接地气的喝咖啡方式,与人们认知里的精致小资情调不同,可选择全程参与古法咖啡的制作。首先,把采摘来的咖啡果晾干后,用木臼分离果皮,将舂好的咖啡豆倒进簸箕,筛掉杂质和果皮,留下好的咖啡豆。然后就地取材烧火,架起铁锅,把咖啡豆放入铁锅里反复翻炒,随着温度升高,咖啡豆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时间越久,颜色渐深,香味也随着热气慢慢氤氲开来。磨好的咖啡豆稍稍晾凉一点,用石磨研磨成粉,将其倒入烧沸的炊壶里,让其在热水中翻腾,直至香味四溢。可你会以为这就行了吗?不!还差了古法咖啡的灵魂——
古法咖啡的灵魂便是红糖和核桃碎。在煮沸的咖啡里放入红糖和核桃碎,瞬间,咖啡味道便香甜醇厚起来。咖啡的香混合着红糖的甜和核桃的香,在唇齿间萦绕,别样的口感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这略显粗犷的饮用方式有一种原生态的野生气息,是潞江坝人在悠久的咖啡种植历史中琢磨出来的一种传统与新派结合的方式,尤其值得体验一次。
周边拾趣,探寻“二师兄”的前世今生
板桥的西庄,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个很神秘很值得探究的地方。西庄原名高老庄,原是高老爷家的产业。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许多年前,有一个长相粗犷,皮肤黝黑的孤儿,因为嘴尖耳大,颇具猪相,人们便喊他“猪八戒”。他为人寡言少语,独自在山脚下一个极深的洞穴里居住。有一次,高老庄的高员外出门办事回家,走到离他的山洞不远处时,恰逢狂风暴雨,一棵粗壮的大树横倒在路中央,高员外让家丁前去搬开,大树纹丝不动。猪八戒听见声响,便出来一声不吭弯下身去,一把就把大树抱了起来,挪到了一旁。高员外甚是惊奇,当天晚上就把他带回家,好吃好喝地款待,并请猪八戒成为他家的长工,负责打理山洞前的一片土地。
从此,猪八戒老老实实地为高员外干活,任劳任怨。转眼,高员外家的女儿高翠兰到了招婿的年纪,说也奇怪,多少小伙高翠兰都看不上,倒是暗暗喜欢上了老实本分、埋头干活的猪八戒,觉得猪八戒人心眼好,善良正直,不会耍心眼。于是高翠兰便日日偷偷给猪八戒送饭,慢慢的两个人有了感情。高员外听说后一开始也不答应,后来想想,猪八戒这样的人如果招婿回来,最起码不用担心他对自己的女儿不好,更不用担心他会想方设法霸占家里的财产,于是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婚后,猪八戒的日常平静安宁。突然有一天,一个游方的和尚到了高老庄,点化了猪八戒,猪八戒毅然决定随游方和尚出家去,无论高翠兰和高员外如何挽留,他最终还是走了。高翠兰伤心欲绝却也无可奈何,便在家门口种了三棵大榕树,并告诉猪八戒,如果自己再也等不到猪八戒回家,死后便让三棵大榕树替她等。
这是个让人唏嘘的故事,传说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前,正苦于没有素材,恰好一个亲戚曾到过高老庄,听人们说过猪八戒的故事,于是,便把这个故事讲给吴承恩听,由此,才有了《西游记》里的“二师兄”。
如今,沿着板桥一线,可以直接导航到猪八戒曾居住的洞穴——今日的“卧佛寺”里。寺中供奉着一尊卧佛和108罗汉相,走入寺中,可一直深入到洞穴深处,依然可见曾经猪八戒睡过的石床。寺门前一池碧水中,有一种罕见的野生鱼——保山四须鲃,这种鱼会嗑瓜子,抓一把瓜子丢进去,它一口含住,不一会就会将瓜子壳吐出来。
从卧佛寺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是八戒寺,寺前三棵大榕树郁郁葱葱,寺中正殿供奉着观音,侧殿才是猪八戒。
这条线的妙处在于可以找当地村民聊一聊猪八戒,村民们都十分乐于讲述猪八戒的故事,每一个聆听这个故事的人,或许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细节。
返程时,还可就近到孟官温泉泡个温泉。不亦乐乎!
西山寻宝,重拾找菌子乐趣
十月,一阵阵小雨过后,赶个菌子的晚场还来得及。都说西山菌子多,面对民强街上大筐小堆的各色野生菌,到了这个时间,要说吃,早就吃过了,但要说找菌子,不放假时,哪有这样的闲散时间呢?
不如就趁着这个假期,带上竹篓,山里寻宝去!钻密林,扒松针,野生菌的魅力更多的在于寻找时的期待,找到时的惊喜。成年人的世界,已丧失了太多童趣,找菌子一事,无疑能理所当然的让所有人再做一回孩子。
想象一下,那些稚嫩的菌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在不经意间就会闯进你的眼帘。你一朵朵将它们找到、采摘、装进竹篓里,那种突然获得的喜悦感不可言喻。
找到的菌子拿回家,配上新鲜的辣子、大蒜,炒一碟摆出来,一桌子饭菜就有了山林的气息。人间至味是清欢。
古镇小闲,享受假日最后的慢时光
说起现在保山最“好闲”的去处,莫过于青龙街。
据《永昌府志》载,此地于东汉时建村,村南有东河环流,用竹索吊或舟楫摆渡,后架木为桥,面铺木板,板桥之名由此而得。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保山时,称板桥集市为“板桥街”。清乾隆时期, 在街北中段, 建了魁星阁, 耍青龙,由此,“青龙街”成为板桥街的代称。青龙街上的房屋建筑基本上遵循“前铺后屋”的格局,左右很窄,纵深却长,因此,无论走入哪一家,都颇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在青龙街,几乎每一家店里都有不一样的味道,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不得不说。我最常去的莫过于百年老茶馆,买一点桂香楼的糕点,在老茶馆里,两元钱一壶茶,一喝就是大半天,无论是否相熟的人,都可以坐成一桌,聊一聊无伤大雅的闲事。时不时能看见几个上了年纪的烟斗里,飘着丝丝缕缕袅袅娜娜的烟。我是极喜欢老茶馆的茶的,不是精制的茶,却能叫人喝出山野里畅快肆意的气息,苦茶的味道入喉时,总能唤醒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真。最近老茶馆在修缮,但也有其他可闲可坐的小店。
在青龙街,开了几十年的北津修理店、百年老店桂香楼和芝兰轩,还有新开的汉服小店、考古小店、银饰小店、陶器体验馆、逍遥艺画廊等,每一处都叫人流连忘返。逛累了有歇处,渴了有板桥“拉菲”,饿了有“来串藕”、米线、各色餐食。身在青龙街,很多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到了大理、丽江一样的错觉。
就这样隐入青龙街一天,调整好自己的身心,准备好迎接收假。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