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绿水青山是“靠山” 绿色发展有“钱景”

施甸生态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 2022-10-11 15:58:29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又是一年国庆时,布朗山上金风吹。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建起8个月的“布朗人家”农家乐里人声鼎沸,4个身着布朗民族服饰的服务员忙碌穿梭着把竹笋、野菜等布朗山特色菜送上餐桌。ppp保山日报网

  “9月份就收到了20多个国庆期间的预订单。”农家乐经营者、布朗族青年张海彪微笑着说。2015年,张海彪和哥哥张海朝双双回乡创业。大学毕业的张海彪在自家山林办家庭农场,张海朝种了140多亩沃柑。今年初,张海彪又推出了乡村旅游项目。ppp保山日报网

  背靠青山发展产业致富,张海彪兄弟俩是施甸县发展绿色产业走生态富民路的一个缩影。ppp保山日报网

  作为改革先锋杨善洲的家乡,施甸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境内有5万亩富硒土地,是中国优质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最佳生产基地。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但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生态脆弱、增收渠道单一、农产品竞争力较弱。如何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施甸县通过实践决定以发展“富硒+”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实施农文旅融合这3条路径,来实现生态富民。ppp保山日报网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帮助下,施甸县积极申报天然富硒土地认证,通过农产品检测发现包括粮食等18类农产品中均富含硒元素。认证了茶叶、蔬菜、水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面积6706亩。针对怒江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过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项目,以免费给群众发果树苗,定期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的方式,带动怒江流域的群众种植经济林果10万多亩,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习俗,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辐射带动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ppp保山日报网

  在姚关镇山邑社区,村民们依托湿地风光纷纷开起农家乐,推出特色荷叶宴、小鱼宴等,每年吸引游客10余万次。ppp保山日报网

  2021年,施甸县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长8.8%。[杨丽娟]ppp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ppp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