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帆70载 立农为农出华彩——昌宁农村商业银行(昌宁县农村信用社)成立70年发展综述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奋进建功新时代
1952年11月,新中国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在云岭高原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之中,滇西边陲小镇保山市昌宁县的漭水乡,诞生了云南省最早的3个农村信用社之一、也是保山市的第1个农村信用社——昌宁县漭水乡农村信用合作社。此后,昌宁各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继成立。自此,这家因农而生、为农坚守、服务城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澜沧江畔的“千年茶乡”以星火燎原之势,在这片近4000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星光闪耀,扎根山村原野,服务城乡经济,艰苦耕耘奉献,演绎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涅槃巨变。
70年风雨兼程,70载沧海桑田。70年来,昌宁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立农为农初心不改,一代又一代农信人以“背包银行”为荣、以“三水精神”立业,实现了从1个农家小屋到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从支持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到服务城乡居民、企业的蝶变,书写了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华章。
团结一心向未来
改革变迁 不忘初心谋发展
从1952年到2005年,昌宁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管理、农行管理、人行代管、银监代管四个阶段;根据2003年国务院15号文件精神要求,正式启动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新一轮改革,2005年3月28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对全省农信社履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正式开启了云南农信改革发展的新纪元;2006年10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昌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现全县统一法人,取消乡级法人制;2016年3月23日,昌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被列入全省首批20家之一、全市首家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县级联社。同年12月27日成功改制为云南昌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保山市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70年来,不论机构如何更迭,不管体制如何变迁,昌宁农村商业银行立农为农初心不改,坚持把金融服务扎根在全县13个乡镇、124个行政村,心系“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情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片黑土地上成长壮大。截至2022年9月末,共有营业网点18个,各项存款余额55.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63亿元,成为了全县资产规模最大、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最多、金融服务面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扶持骨干产业
巩固成果 乡村振兴再发力
立足“三农”,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来,昌宁农村商业银行围绕党和国家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决胜全面小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尽锐出战、尽心尽力。持续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长期派驻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支持卡斯镇挂包村龙洞社区建档立卡140户、非建档立卡437户实现全面脱贫。5年来,走访挂钩及联系户2500多人次,开展结对共建、产业扶持、资金扶持、教育扶持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4.14万元,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发挥内生动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助推乡村振兴
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电商等关键领域,不断创新金融供给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全力支持乡村振兴。5年来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608户,贷款金额3.3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554户,贷款金额1.78亿元,全面支持已摘帽贫困户发展生产,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防止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返贫。认真落实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小额信贷的有关政策,积极助农惠农为脱贫户谋福利。截至今年9月末,累计为符合条件的402户扶贫小额信贷办理展期,展期金额0.2亿元,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金融知识宣传
普惠金融 支农支小显担当
改制不改向、更名不改姓。昌宁农村商业银行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理念,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动摇,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和服务全县8大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重点项目,为实体经济源源不断地浇灌金融活水,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年来,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25.65亿元。累计发放基础母牛贷款2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8.18亿元,余额10.45亿元,惠及企业4095户;累计发放“三张牌”贷款38.23亿元,余额23.14亿元。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设立惠农支付点107个(含普惠金融服务站41个),布放自助机具109台。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支农支小作用进一步凸显。
昌宁县是澜沧江中上游最大的茶区,素有“沧江茶源”之美誉,是云南省茶叶产业特色县之一,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也是首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西部最美茶乡和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昌宁农村商业银行紧紧围绕昌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产业布局,及时、深入了解茶农、茶企经营及资金需求情况,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方式,通过进村入户精准对接,优化贷款流程,为茶农、茶企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2022年1至9月,累计发放茶叶类贷款11,042笔、金额2.73亿元,现有茶叶类贷款4,539户、余额3.34亿元。有效满足了茶农、茶商和茶企资金需求。
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保障工作,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等要求,第一时间制定有效措施,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支持创业就业,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为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5年来,累计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258户、金额6.49亿元,贷款余额3.69亿元;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475户、金额2.21亿元,贷款余额1.08亿元;发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5户、金额0.09亿元,贷款余额0.02亿元。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360户、金额0.16亿元,其中发放微型企业培育贷款56户、金额0.16亿元。
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借助支农支小再贷款,积极加大对稳企业保就业及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按照央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不断加大普惠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摆脱困境。同时,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解难纾困。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迅速办理展期、无还本续贷、借新还旧等手续,实现应延尽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货车司机等解难纾困。2020年至2022年9月末,运用无还本续贷、展期、借新还旧等方式为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办理延期还本235笔、金额2.71亿元。
认真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打通绿色通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个人贷款承担抵押物评估登记费107.63万元。认真贯彻执行央行利率定价政策,适时调整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2021年以来,对农户贷款、个人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进行了全面调整,连续3次降低贷款利率,切实降低了农户、个人、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融资成本。
支持中小微企业
建功立业 扬帆起航再出发
70载立农为农,70载春华秋实。回望70载风雨历程,从漭水信用社到昌宁农村商业银行,昌宁农信人秉承“立农为农,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征程中砥砺奋进。2016年6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机关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9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发挥组织优势,助力脱贫攻坚”项目被共青团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表彰为“2016-2017年度银团合作优秀项目”,2017年12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田园支行被中国银行业协会命名表彰为“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三星级营业网点”,2018年6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机关党支部被中共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12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十五届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2019年,昌宁农村商业银行营业部被中国银行业协会命名表彰为“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三星级营业网点”。2022年9月,昌宁农村商业银行以93.5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省级档案规范化管理达标验收。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昌宁农村商业银行将围绕昌宁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健发展,全力打造“小而美、聚而精、品牌佳、口碑好”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奋力续写昌宁农村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昌宁农村商业银行 供稿
保山历史资料链接
云南省最早成立的三个农村信用社之一
昌宁县漭水信用社
今天的漭水信用社
1952年秋,中国人民银行昌宁县支行报经县委批准、保山地委同意,在土地改革结束较早、乡村干部较强、农民要求入社积极性较高、经济水平较好的漭水区试办信用社,试办工作由中共昌宁县委统一领导,派出建社工作组,由人行昌宁县支行行长杨黎虹任组长。建社中认真宣传贯彻总行1951年颁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
1952年11月6日,漭水乡信用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信用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13人、监事会成员9人,选定脱产干部2人办理日常事务,宣告云南省最早成立的三个农村信用社之一、保山市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和昌宁县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漭水乡信用合作社正式成立。
漭水信用合作社成立时的入股农户主要由漭水、河尾、共裕3个乡(11个大组、61个互助组、1057户、5085人)组成,群众根据自愿入社、民主管理、存贷两利、发展生产的原则,吸收了997户农民加入信用社,入股2010股,收股金4020元,入社农户占全乡总农户的90.4%。
2016年12月16日,改制为云南昌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漭水支行。
云南省信用联社保山办事处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