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历史上的三大水源案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兴龙古刹
源头活水
□ 杨家寿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总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有了水,各种农作物才能得到有效灌溉。在各个朝代,都产生了与“水”有关的故事。在各地方志和碑刻上,常有争水、抢水的“水案”记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腾冲,方志和石碑上都留有古代腾冲“三大水案”的记述。
新中国成立前,腾冲的大部分山区因水资源匮乏,史称“一亩田水一斤油,年年争水起纠纷”。这里的人民,一致认为血可流,水不可失,持刀荷锄,互争水流,断折臂足,无一退让,死者、伤者年年有之,规模性械斗,时有发生。传说中的“三大水源案”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警示后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在腾冲出版的一本方志中,找到一些关于“三大水源案”的零散信息。分别是“西源街道龙王寺水源纠纷案”“马站乡响水沟水源纠纷案”“中和镇缅箐水源纠纷案”。
案件一 西源街道龙王寺水源纠纷案
历史上,西源街道下辖的肖家寨、李家寨、里仁村、董官村、罗绮坪、石牌、龙马窝等十七个村寨的龙王塘水源,开发利用于明初,此后面积逐步扩大到三千余亩,原有水源(1958年实测0.22立方米/秒)不敷灌溉,于是在龙王塘积水分水,日夜劬劳,尚不能满栽满插,许多田块三荒两熟,成了雷响田。官沟、中沟、白泥沟三条干沟,下设27道分水水平,用水分散,水少田多,水利纠纷酿成讼端。据传,最初因官沟与河(即中沟、白泥沟)的分水纠纷,告到官衙,“阿公爷”亲临勘查,断令水份为“沟二河三”,即以五成计算,官沟分水二成,河分三成。官沟亦因“阿公爷”到过而得名。祖传至今都说是“阿公爷”判断的水份,但不知“阿公爷”是什么官。大约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大宽邑、马常两村轮放“清早二塘”的水班,因此班水田在沟尾,按规定,沿沟各水口都要堵水让路,不得截放。当天,石牌村民杨宗方因生病在家,没有及时去堵水口,水进了杨宗方家的田,破坏了水规。马常村即集中劳力将杨家田埂挖平,双方发生械斗,打死马常1人。杨宗方遂潜踪隐迹,托村中持事调处,认为肇事起因是马常不察根由,错挖田埂,以致杨宗方打死人命,死者由马常村负责安埋,调处的伙食皂费由杨宗方承担,才合息了此案。另一案是民国二十年(1931),大宽邑村和上龙马窝村争水打架,大宽邑1人受伤后,就集中人到上龙马窝复架,吓得龙马窝人都躲到山里。后告到县政府,县长命令上龙马窝负担医药养伤费了案。再一案是发生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牌水班,小罗绮坪去挖了水,双方发生争打斗殴,打伤6人。后经乡公所调解,各自负担医疗费。自1958年建设侍郎坝水库受益后,蓄水308万立方米,灌区水田3211亩,实现了大小春旱涝保收,水利纠纷随之消逝。
案件二 马站乡响水沟水源纠纷案
公平(古名公坡)与云华(古名寰家山)兴龙的水源响水沟。夏秋流量约0.2立方米/秒,枯季断流,灌溉农田三千余亩。因地质属火山岩,渠道渗漏,农田耗水量大,上下游都不能保证灌溉。一遇旱年,水贵如油。下游公平人畜饮水,须到几公里以外去挑。1370亩水田播种、栽插失时,广种薄收。古来公平(公坡)认定“三源之水”(打鹰山、龙眼洞、螃蟹沟)水权属于己有。上游却以“做官三代,不及水高一台”之便,争水灌溉,并扩大开垦农田。以是争水斗殴,鸣官告状,世代不息。据公平(公坡)刊刻的四块《水利官司碑》记载:有乾隆十一年(1746)公坡赵彦等具控朱俊、王卿左等垦荒截流一案。乾隆三十七年(1772)公坡张明、段从仁具禀赵溥国私开田亩截流一案。嘉庆六年(1801)左所王宗寿、王正卿告公坡何仕甲等聚众揭埂,公坡张开成、张开俊复禀王元等截流逞凶,互控一案。民国元年(1912)互控水源一案等四次。此外,尚有碑文中提及的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二十七年(1847)、同治十一年(1872)等多次讼端。除碑文记载外,相传清咸丰年间曾打死打伤28人,同治四年(1865)、同治八年(1869)、光绪六年(1880)、民国五年(1916)、民国三十四年(1945)曾发生过讼端。以民国三十四年公坡反对上游截流开垦,抢收胡家湾新田黄谷爆发的一次最为险恶,双方乡绅派款筹粮,购买枪支武器,欲诉诸武力而后已。此水利官司起自乾隆十一年(1746),迄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纠缠二百年,先后兴讼十四次,平均十四年一讼。历次争讼,两造候讯,贿赂金钱。多次“大人履勘”,官轿使马,差旅耗皂,民遭涂炭。虽四次饬令勒石遵依,终未将息。其间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同知彭嵩毓饬修响水沟塘,光绪六年(1880)同知陈宗海捐廉银二百五十两,饬修胡家湾塘,意图蓄积闲水,增加水源,从根本上停息公坡与崇炭山、左所讼端,而两件坝塘修后未见成效,有违初衷。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和扩建了尖峰沟、兴修塘子坝水库,支砌输水渠道(公平段)增加水量,减少损失,订立合理用水规章制度,争水纠纷基本消弭。
案件三 中和镇缅箐水源纠纷案
小箐沟,叠水以下名香菜河。嘉庆三年(1798)四月刊立于源头的《龙王庙碑叙》载:“水源名曰龙潭,汇流而出阎、营,历登云村,三经悬岩瀑布而下,至小箐分为二大沟,再分为四大沟。灌溉农田,国赋约一百一石。”四大沟为中寨、段家营、侯家营、郭家营、老街子等村受益。关于水权,碑文载“阎姓住近水源”永不得于古沟两岸,横得截源开种……不得立夏前后多截水源,致四沟田亩干涸。古沟即今松园坡老大沟,分得水份三分之一,灌溉阎家田二百余亩。屈家营只得沿老沟灌溉三丘秧田,人畜饮水不得开沟引用,须到河中挑取。据咸丰三年(1853)刊立《四沟遵案碑记》载“咸丰元年五月间,有屈君瑞等于阎家冲尾开沟截水,以便汲饮……至七月间互相争控,蒙杨主委司厅任勘验详堂,杨主断令填平新沟,二造具结在案。奈屈君瑞等旋结旋翻,赴永妄控,蒙府主批回。因之,于咸丰二年(1852)三月间,杨主复亲临处所,顺流而下,凡民练两田,逐一诣勘明确,当堂讯判……断令所砌石坎立即填平,并将新沟一节挖平,亦各具结在案。讵料屈君瑞等又悖结藐判,重往永昌禀请亲提,四沟士民又赴府候质。彭主面示此案交与新官再为核夺,令各回归。至八月内姚主升任饬委司厅马亲临踏勘,绘图呈案。姚主彻底讯明,当堂判断……将所开新沟,概行填平,永远不得开挖,反复上控。合寨仍照旧往官河内挑取吃水。并当堂面示勒石垂碑”。为开沟饮水,酿成讼端,历时经年,反复具控永昌府,府厅三次踏勘,仍以不得开沟饮水结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阎家冲开林家田二亩,屈家营开叠水脚田2亩,四大沟农户即将田埂挖平,毁掉田形。从此阎屈两寨未垦新田。迨至公元1955年屈家营又开饮水沟,四大沟农户仍将沟挖毁,经第八区区委妥善调处,始得保留。1956年,建成东大沟,相继兴修高田沟、石门沟、北洞沟以及张家坝、油松坡、古永田等四个小(二)型水库,水源充足之后,上下游增大水源,团结治水,团结生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上游还扩大水田面积1200多亩。不仅大小春旱涝保收,其他草烟等经济作物之类也保证了灌溉,获得钱粮丰收。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