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我们用心同历史文化“打交道”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今年来,报社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全力报道我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围绕“促进文明发展、积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力量”的目标,我们周末版特别策划开设栏目“古迹寻踪”,深入挖掘保山文化资源与历史名城底蕴,从史前时期人类起源、哀牢文化、永昌古城、历史名人、滇西抗战等9类28个主题讲述我们的历史文化故事。
这是一个跨领域且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挑战性的任务。为完成好采访任务,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了“学生精神”,在实践中磨砺自身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羊邑古猿化石填补了古猿向人进化的缺环》《在塘子沟,凝视八千年前的“蒲缥人”》《青铜器里隐现的古哀牢国》……一篇篇三千字左右的稿件背后,凝聚着一次次“从历史古籍中查找,到历史古迹中探访,向专家学者们请教,同当地百姓们长谈”的轨迹。
我们打开全新的思路与视角,以“诗外功夫”生动讲述保山在长达1万多年人类史和近2000年建成史中留存的璀璨文化和珍贵遗迹。我们精心统筹策划、期期访前讨论,即便成稿后也要多方探讨求证,只为形成权威性、专业性,生动性与丰富性并存的报道,交付一批有质量也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档案”。
为发挥好媒体人的文化自觉,积极主动承担起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我们在学着和化石文物“对话”“勘破”古建筑玄机,我们用心和文物“打交道”。
采访路上充满艰辛甚至存在一定危险,可每个人脸上都透着那种汗水湿透、太阳晒红及捋捋袖子擦把汗干劲依然十足、笑容依然很甜的灿烂。采访中的收获以及后期的输出会远大于采访路上所有的辛苦和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而实践过程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断更新,也将为我们未来继续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蒋 蕾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