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真情铺筑和谐路 携手共建幸福家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汩汩流淌的怒江沿岸,笔直宽阔的六曼路边,几个布局规范、干净整洁的安置点特别引人注目。安置点内房屋错落有致,绿化树、路灯、特色文化墙随处可见,居民庭院鲜花盛放,一派欣欣向荣的幸福景象。这是实施小湾水电站开发,在隆阳区潞江镇、芒宽乡新建的小平田、铁厂坡、孔雀山、敢顶4个安置点,共安置小湾移民445户1950人。自2007年启动安置点建设、2008年分批安置移民至今,移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
安置点环境的变化,可以说移民马朝良的感受最深。马朝良是孔雀山安置点的小组长。“群众刚从老家搬来的时候,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的生活习惯,垃圾随手一扔,屋外杂物成堆,屋里东西乱放。不仅看着脏乱,还影响公共路道。移民局留着的绿化带,被各家群众占了种菜。虽然组里全是新的大平房,但怎么看都美不起来。”提到过去的人居环境,马朝良总是很愤慨。
不仅是在孔雀山,其他安置点人居环境差的情况均比较突出,群众卫生意识普遍较低。为彻底改变移民陋习,各个安置点将“爱护环境”写进了村规民约。区搬迁安置办和乡、村、组联合行动,对占道摆物、违建情况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发动群众互相监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广播通报。安置点内增设了垃圾箱,提高了垃圾清运频率。绿化带增植了棕榈树、鸡蛋花树等景观树种和雏菊、虞美人等护坡花卉。渐渐地,安置点变美了,道路两边明亮有序,房屋前后干净整洁,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优美的人居环境也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众,2019年,芒宽乡打造旅游度假村项目,优先将项目地选在了孔雀山安置点。小平田安置点利用紧邻集镇的区位优势和整洁舒适的环境,办起了餐饮店、儿童艺术培训班。铁厂坡安置点环境提升后办起了民宿。敢顶移民喜欢收藏江石,来看的人多了,索性办起“奇石馆”。乡风文明村容美,生态宜居人兴旺,安置点的移民感到生活十分惬意。
从“散、吵、闹”到“和谐有序”
“那么多村村寨寨搬来的人,以前认都不认识,聚在一起怎么管?谁服谁?”这不仅是政府头疼的问题,也曾是搬迁群众疑惑的问题。每个安置点的管理上,都有过一段艰难摸索的磨合期。隆阳小湾安置点移民来自瓦窑、水寨、瓦渡、丙麻4个乡镇15个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搬迁安置初期,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关系不同,相互不认可,矛盾纠纷不断。小平田安置点的组长包明先是最早担选、也是任期最长的组长。说起这些年小组的转变,包明先十分感慨:“当组长肯定是有压力的,来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建立新组织,彼此不熟悉,谁也不服谁。刚开始真是难啊,就像一盘散沙,稍有争议就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是组里面的人相互吵,有时候是和旁边金塘寨、格拉寨的人吵,隔三岔五就要我去搞调解。现在好了,这10多年走来,大家终于处成了一家人。”
对于移民来说,从澜沧江边搬到怒江江畔,不仅要理顺安置点内人际关系,还要融入当地群众,改变自己“外乡人”的观念,移民精神压力大,情绪易反复,维稳工作开展难。为了解决该问题,隆阳区依托建成的小组办公楼、党员活动室开展民主评议,由群众投票推选道德品质好、有威信、有责任心的人担任小组长,组建安置点议事小组、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管理机构,完善村规民约,降低矛盾纠纷萌发风险。为了凝心聚力,隆阳区积极协调文工团,在安置点开展文艺表演,吸引移民和本地群众到场观看,通过演出展示移民为水电建设作出的贡献,加深移民和本地群众的相互理解支持。同时,大力支持小组利用火把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篝火晚会”、“茶话会”、“舞蹈赛”,拉近群众间感情。通过不断努力,现在安置点的群众关系融洽,治理有效,以前每年要解决上百起纠纷,现在排查基本都是零报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展各项工作都非常顺利高效。
从“等、靠、要”到“比学赶超”
移民从库区迁入安置点,除了得到个人财产补偿,隆阳区还按标准对其发放搬迁补助、建房补助、生产生活补助等资金。同时,为了帮助移民尽快适应新生活,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积极为移民争取政策福利,在此影响下,部分移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认为自己是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政府“特殊关怀”。移民干部经常接到群众上访,要求提高补偿标准、延长补助发放年限等。由于所提诉求无政策支持,干群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为了从根本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隆阳区积极探索,在产业上下功夫,力推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在人均2亩的耕地上作出文章?2012年,隆阳区经过认真考察研究,瞄准了极具潜力的火龙果市场,确定了“10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在小平田、敢顶两个安置点各种植500亩。小平田的移民杨明荣是第一个从火龙果上尝到甜头的人,靠着精细的管理,他的火龙果第二年就开始投产,第三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3吨左右,按照市场均价6元/kg计算,扣去3000元的成本,每亩净收入就达1.5万元。看到杨明荣种得好,其他移民都来向他讨经验。大家不再执着于向政府要补助,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农作物管理上,谁也不甘落后。每次收购商来装货,大家都要比一比,谁家的果子品相好、谁家收入高,主动取经,不断改良品种,想方设法提高产值。
继火龙果项目扶持之后,隆阳区又投资397万元,在铁厂坡、孔雀山安置点实施了“1000亩柠檬产业扶持项目”,据保守估计,该项目每年可为移民增加收入1200万元。
从“急、愁、盼”到“幸福小康”
“回想起刚搬来那会儿,心里真是没底啊,不知道老人能不能住习惯,不知道娃娃转学会不会受欺负,不知道地里的果子能不能卖出去……”敢顶移民李行宇微笑着回忆起过往。很多家庭都像李行宇家一样,上有老下有小,顾虑特别多,这也是搬迁动员时很多人不愿走的原因。李行宇是个老党员,组里搬迁也是他带的头,他说:“那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尽快适应这儿的生活,过上好日子,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隆阳区规划的小湾安置点都在集镇附近,交通便利,市场开放。移民靠着朴实的性格、勤劳的双手,很快融入了当地生活,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小康梦。如今,安置点里家家户户都有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约50%的家庭购置了机动车。银行卡里余额多了,做什么都底气十足,移民过上了自己期盼中的好日子。(董丽姣)
责编:姜维